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緒論 | 第9-18页 |
一、研究綜述 | 第9-11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三、理論背景 | 第13-18页 |
第一章 戰國出土文獻所見禪讓史料釋證 | 第18-40页 |
第一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釋證 | 第18-27页 |
一、上古帝王事蹟 | 第18-20页 |
二、堯舜事蹟 | 第20-22页 |
三、大禹事蹟 | 第22-27页 |
第二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子羔》釋證 | 第27-32页 |
第三節《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釋證 | 第32-36页 |
第四節 中山王鼎、方壺釋證 | 第36-40页 |
一、中山王鼎 | 第36-38页 |
二、中山王方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三代之治:作爲理論的禪讓制度 | 第40-56页 |
第一節 必朽之身:生讓而非死繼 | 第40-44页 |
第二節 辭位與篡位:兩種立場的敘述 | 第44-47页 |
一、辭位的相關史料及其闡釋 | 第44-45页 |
二、篡位相關的史料及其闡釋 | 第45-47页 |
第三節 天命的責任:德政在禪讓制度中的作用 | 第47-56页 |
一、無爲 | 第47-48页 |
二、舉賢 | 第48-51页 |
三、任用百官 | 第51-52页 |
四、節葬 | 第52-53页 |
五、設立制度 | 第53-54页 |
六、治水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三代以外:燕國禪讓事件 | 第56-66页 |
第一節 失敗的禪讓:燕王噲與子之 | 第56-61页 |
第二節 走出三代:禪讓制度的新闡釋和君權的合法性討論 | 第61-66页 |
結語 戰國文獻中禪讓記載相關史實所體現出的特點 | 第66-74页 |
第一節 敘述框架 | 第66-68页 |
第二節 敘述中的細節 | 第68-71页 |
第三節 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差異:細節 | 第71-74页 |
餘論 | 第74-76页 |
參考文獻 | 第76-80页 |
致謝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