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3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0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3-31页 |
| 一、 核心概念解析 | 第23-26页 |
| (一) 大学生村官 | 第23-25页 |
| (二) 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 第25-26页 |
| 二、 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 (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6-27页 |
| (二)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第27-28页 |
| (三)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28-29页 |
| (四)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 一、 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分析 | 第31-33页 |
| 二、 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3-39页 |
| (一) 政治身份模糊,社会地位不高 | 第33页 |
| (二) 收入水平偏低,待遇差别明显 | 第33-35页 |
| (三) 考核体系不科学,无法奖优罚劣 | 第35-36页 |
| (四) 退出机制不健全,出路不明确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 第39-45页 |
| 一、 转变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理念 | 第39-40页 |
| 二、 健全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40-45页 |
| (一) 实现角色合法化,提高社会地位 | 第40-41页 |
| (二) 完善薪酬制度,突出公平与竞争 | 第41-42页 |
| (三) 改革培训制度,强化自身发展 | 第42页 |
| (四) 健全考核体系,发挥标杆作用 | 第42-43页 |
| (五) 落实退出机制,解除后顾之忧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