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总体布局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依据 | 第15-20页 |
2.1 总体布局的基本内涵 | 第15-18页 |
2.1.1 总体布局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 第16-18页 |
2.2 总体布局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2.1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3. 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 | 第20-27页 |
3.1“两个文明”布局的形成 | 第20-22页 |
3.1.1 以“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建设 | 第20-21页 |
3.1.2 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 | 第21-22页 |
3.1.3“两个文明”布局的形成过程 | 第22页 |
3.2 提出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22-25页 |
3.2.1 建国初期民主法治建设的探索 | 第23-24页 |
3.2.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体制的改革 | 第24-25页 |
3.3“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 | 第25-27页 |
3.3.1“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萌发 | 第25页 |
3.3.2“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正式形成 | 第25-27页 |
4.“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 | 第27-30页 |
4.1 社会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27-28页 |
4.2“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 | 第28-30页 |
4.2.1“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端 | 第28-29页 |
4.2.2“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正式形成与深化 | 第29-30页 |
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 | 第30-35页 |
5.1 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 第30-31页 |
5.1.1 全球生态恶化 | 第30页 |
5.1.2 国内生态危机 | 第30-31页 |
5.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过程 | 第31-32页 |
5.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的意义 | 第32-35页 |
5.3.1 理论意义 | 第32-33页 |
5.3.2 实践意义 | 第33-35页 |
6. 对总体布局历史演进的思考 | 第35-40页 |
6.1 总体布局历史演进的基本特点 | 第35-37页 |
6.1.1 人民主体性 | 第35-36页 |
6.1.2 动态开放性 | 第36页 |
6.1.3 整体统一性 | 第36-37页 |
6.2 总体布局历史演进的启示 | 第37-40页 |
6.2.1 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37-38页 |
6.2.2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总体布局的领导 | 第38-39页 |
6.2.3 要坚持协调总体布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