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随式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3-2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3-16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5页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5-16页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第16页 |
1.6 脱落病例标准 | 第16页 |
1.7 随机分组方法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1 分组治疗方法 | 第16-18页 |
2.2 研究要求 | 第18-19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2.4 疗效标准 | 第19页 |
3 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0-26页 |
4.1 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 第20-21页 |
4.2 治疗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4.3 埋线安全性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26-38页 |
1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 | 第26-30页 |
1.1 中医对肥胖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7页 |
1.2 脾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1.3 气虚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1.4 痰湿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1.5 中医对肥胖病辨证分型的认识 | 第29-30页 |
2 迎随补泻手法选取的理论依据 | 第30-31页 |
3 穴位埋线疗法选取的理论依据 | 第31-35页 |
3.1 埋线疗法选取的理论依据 | 第31-33页 |
3.2 穴位选取的理论依据 | 第33-35页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1 综述 | 第43-52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2 | 第52-54页 |
附录 3 | 第54-55页 |
附录 4 | 第55-56页 |
附录 5 | 第56-58页 |
附录 6 | 第58-59页 |
附录 7 | 第59-60页 |
附录 8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