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三、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产生的原因 | 第16-24页 |
第一节 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6-20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16-18页 |
二、个人经历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20-23页 |
一、佛学渊源 | 第20-21页 |
二、中学渊源 | 第21-22页 |
三、西学渊源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仁学》哲学思想之仁学观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 第24-26页 |
一、论仁的来源 | 第24-25页 |
二、对仁的阐释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仁以通为第一义” | 第26-28页 |
一、通有四义 | 第26-28页 |
二、通的性质与内涵 | 第28页 |
第三节 对谭嗣同仁学观的评价 | 第28-30页 |
一、伦理学意义 | 第29-3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仁学》哲学思想之以太说 | 第32-40页 |
第一节 以太不生不灭 | 第32-35页 |
一、以太是世界万物构成的物质本原并能够沟通世界万物 | 第32-33页 |
二、以太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原则 | 第33-35页 |
第二节 以太与仁的关系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对谭嗣同以太说的评价 | 第37-39页 |
一、具有反封建色彩 | 第37-38页 |
二、包含人性论意义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仁学》哲学思想之心力说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冲决网罗,解放心力 | 第40-45页 |
一、劫运 | 第41-42页 |
二、心力 | 第42-43页 |
三、以心力挽劫运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心力与仁的关系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对谭嗣同心力说的评价 | 第46-48页 |
一、思想启蒙 | 第46-47页 |
二、道德主义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7页 |
第一节 《仁学》的特点 | 第49-52页 |
一、本体之仁(创新性) | 第49-50页 |
二、启蒙精神 | 第50-51页 |
三、渊源广泛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仁学》的现代意义 | 第52-56页 |
一、使人重新审视人 | 第52-54页 |
二、体现人的超越性 | 第54-55页 |
三、使社会趋于和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