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 问题提出 | 第13-15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文章框架 | 第15-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16页 |
(三) 变量说明 | 第16-17页 |
(四) 文章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8-35页 |
一、 就业能力研究 | 第18-22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二) 概念 | 第19-20页 |
(三) 就业能力的结构 | 第20-21页 |
(四) 就业能力对于工作找寻结果的影响 | 第21-22页 |
二、 大五人格理论 | 第22-27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二) 概念 | 第24-25页 |
(三) 大五人格的结构 | 第25-26页 |
(四) 大五人格对于工作找寻结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三、 关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作用研究 | 第27-35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二) 概念 | 第29-31页 |
(三)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测量 | 第31-33页 |
(四)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于工作找寻结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35-71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35页 |
二、 调查对象 | 第35-36页 |
三、 问卷构成 | 第36-41页 |
四、 研究工具及方法 | 第41-42页 |
五、 数据分析 | 第42-71页 |
(一) 总体水平及各项排序 | 第42-48页 |
(二) 不同特征变量上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人格特质水平差异分析 | 第48-57页 |
(三) 个体自然因素与背景因素、就业能力、人格特质对考录结果的影响 | 第57-67页 |
(四) 个体报考公务员的动机探寻 | 第67-7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80页 |
一、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1-73页 |
(一) 大学生个体就业能力对参加公务员考试结果的影响 | 第71页 |
(二) 大学生个体人格特质对参加公务员考试结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三) 大学生个体自然因素与背景因素对参加公务员考试结果的影响 | 第72-73页 |
(四) 个体报考公务员的动机 | 第73页 |
二、 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存在的误区 | 第73-76页 |
(一) 关于“裸考” | 第73-74页 |
(二) 关于“公务员这一职业,工作轻松,收入可观” | 第74-75页 |
(三) 关于“想要考上公务员,必须要找路子,拼关系” | 第75-76页 |
三、 启示与建议 | 第76-80页 |
(一) 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要知己知彼 | 第76-77页 |
(二) 高校提供引导和帮助 | 第77-78页 |
(三) 政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拓宽渠道 | 第78-79页 |
(四) 社会民众重树人材成功的评价标准 | 第79-80页 |
第五章 进展与不足 | 第80-83页 |
一、 本研究取得的进展 | 第80-81页 |
(一) 用实证的方法对大学生参加公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 第80页 |
(二) 将个体人格特质研究引入公考结果影响机制的研究中 | 第80页 |
(三) 既研究了个体差异导致公考结果不同的因素,又研究了考上与未考上两个群体之间的显著差异 | 第80-81页 |
二、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81-82页 |
(一) 研究方法存在不足 | 第81页 |
(二) 样本选取与容量的局限 | 第81页 |
(三) 问卷设计编制存在不足 | 第81-82页 |
三、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第82-83页 |
(一) 扩大样本选取容量,延伸研究范围 | 第82页 |
(二) 对影响公考结果的因素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入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
后记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