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控制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多电平技术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多电平变换器技术概述 | 第11-18页 |
| 1.2.1 多电平变换器技术的优势 | 第11-12页 |
| 1.2.2 二极管钳位多电平变换器 | 第12-13页 |
| 1.2.3 飞跨电容型多电平变换器 | 第13-15页 |
| 1.2.4 级联H桥型变换器 | 第15-16页 |
| 1.2.5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 | 第16-18页 |
| 1.3 并联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 第18-19页 |
| 1.4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第2章 并联MMC运行原理和电容电压平衡控制 | 第22-34页 |
| 2.1 并联MMC的拓扑结构 | 第22-23页 |
| 2.2 MMC桥臂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 2.3 MMC的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 2.4 并联MMC电容电压平衡控制 | 第27-29页 |
| 2.4.1 子模块电容电压不平衡的原因 | 第27-28页 |
| 2.4.2 子模块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 | 第28-29页 |
| 2.5 并联MMC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第29-32页 |
| 2.5.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第29-30页 |
| 2.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3章 内部环流分析及控制 | 第34-46页 |
| 3.1 内部环流分析 | 第34-37页 |
| 3.2 内部环流控制 | 第37-40页 |
| 3.2.1 内部环流研究现状及现有的控制策略 | 第37-39页 |
| 3.2.2 本文提出的新型环流抑制策略 | 第39-40页 |
| 3.3 内部环流仿真分析 | 第40-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4章 并联MMC外部零序环流分析与控制 | 第46-58页 |
| 4.1 并联MMC外部零序环流分析 | 第46-51页 |
| 4.1.1 上、下桥臂等电势点推导 | 第46-47页 |
| 4.1.2 外部零序环流数学模型 | 第47-51页 |
| 4.2 外部零序环流控制 | 第51页 |
| 4.3 并网电流解耦控制 | 第51-53页 |
| 4.3.1 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51页 |
| 4.3.2 同步选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51-53页 |
| 4.4 并联MMC总控制框图 | 第53-54页 |
| 4.5 外部环流仿真分析 | 第54-5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并联MMC故障容错控制 | 第58-72页 |
| 5.1 子模块故障分析 | 第58页 |
| 5.2 IGBT故障容错控制策略分析 | 第58-68页 |
| 5.2.1 IGBT 1开路故障 | 第58-61页 |
| 5.2.2 IGBT 1短路故障 | 第61-68页 |
| 5.3 故障容错控制仿真分析 | 第68-71页 |
| 5.3.1 IGBT 1开路故障分析 | 第68-69页 |
| 5.3.2 IGBT 1短路故障分析 | 第69-7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6章 实验验证与分析 | 第72-76页 |
| 6.1 搭建实验平台及其参数 | 第72页 |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