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14-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研究路线 | 第15页 |
1.6 论文结构与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7-28页 |
2.1 既往文献研究 | 第17-20页 |
2.1.1 侧重交往空间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2 .侧重网络时代与公共空间、交往空间的研究 | 第18-19页 |
2.1.3 侧重大学学生宿舍(生活区)交往空间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20-27页 |
2.2.1 有关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有关建筑学的理论 | 第22-25页 |
2.2.3 有关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25-26页 |
2.2.4 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宿舍公共交往空间的概述 | 第28-37页 |
3.1 大学生宿舍公共交往空间的历史概况 | 第28-34页 |
3.1.1 古代的发展概况 | 第28页 |
3.1.2 近代的发展概况 | 第28-29页 |
3.1.3 当代的发展概况 | 第29页 |
3.1.4 网络时代的发展概况 | 第29-34页 |
3.2 大学生宿舍区公共交往空间现存问题 | 第34-36页 |
3.2.1 设计观念的相对落后与政策限制 | 第34-35页 |
3.2.2 大学生宿舍区公共交往空间本体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3.2.3 公共交往空间和网络时代学生行为模式的不契合 | 第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模式的研究 | 第37-53页 |
4.1 .网络时代大学生行为方式变迁 | 第37-41页 |
4.1.1 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 第37-39页 |
4.1.2 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3 对交往行为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特征 | 第41-43页 |
4.2.1 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行为的虚拟性 | 第41-42页 |
4.2.2 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行为的自由性 | 第42-43页 |
4.2.3 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行为的扩大化 | 第43页 |
4.3 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43-46页 |
4.3.1 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 第44页 |
4.3.2 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 第44-46页 |
4.4 网络时代交往空间的使用者需求 | 第46-47页 |
4.4.1 现实人际交往需求 | 第46-47页 |
4.4.2 学习需求 | 第47页 |
4.4.3 舒适感需求 | 第47页 |
4.5 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模式的分类 | 第47-52页 |
4.5.1 流动型行为模式 | 第48-49页 |
4.5.2 选择型行为模式 | 第49-50页 |
4.5.3 秩序型行为模式 | 第50页 |
4.5.4 随机型行为模式 | 第50-51页 |
4.5.5 与公共空间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关系 | 第51-52页 |
4.6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与交往空间的调研与分析 | 第53-68页 |
5.1 研究对象、研究群体及范围说明 | 第53-54页 |
5.2 问卷调查的展开及样本情况 | 第54-59页 |
5.2.1 调查对象、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54-55页 |
5.2.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55-58页 |
5.2.3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 第58-59页 |
5.3 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活动与交往空间的调查分析 | 第59-65页 |
5.3.1 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交往活动类型的调查 | 第59-60页 |
5.3.2 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交往活动发生空间的调查 | 第60-61页 |
5.3.3 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交往空间评价的调查分析 | 第61-63页 |
5.3.4 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交往空间需求的调查分析 | 第63-65页 |
5.4 网络时代大学生交往行为与交往空间之间的矛盾小结 | 第65-68页 |
第六章 网络时代国内外大学学生宿舍公共交往空间的实例研究 | 第68-97页 |
6.1 | 第68-97页 |
6.1.1 案例一:南丹麦大学学生宿舍 | 第68-76页 |
6.1.2 案例二: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宿舍 | 第76-80页 |
6.1.3 案例三:哥本哈根大学IT学院学生宿舍 | 第80-86页 |
6.1.4 案例四:巴尔的摩“阙门”学生公寓 | 第86-92页 |
6.1.5 案例总结与分析 | 第92-9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97-119页 |
7.1 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公共交往空间布局形态 | 第97-102页 |
7.1.1 宿舍公共交往空间与虚拟交往空间的对比分析 | 第97-98页 |
7.1.2 线性空间形态 | 第98-100页 |
7.1.3 集中型空间形态 | 第100-101页 |
7.1.4 分散布局型空间形态 | 第101-102页 |
7.1.5 公共交往空间布局形态的小结 | 第102页 |
7.2 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公共交往空间主要形式 | 第102-107页 |
7.2.1 住宿制学院 | 第103页 |
7.2.2 社区模式 | 第103-104页 |
7.2.3 复合化与综合化模式 | 第104-105页 |
7.2.4 书院制改良——居学社区 | 第105-107页 |
7.3 网络时代交往行为模式与交往空间的矛盾及设计策略 | 第107-117页 |
7.3.1 流动型行为模式、交往空间类型与设计策略 | 第108-109页 |
7.3.2 选择型行为模式、交往空间类型与设计策略 | 第109-110页 |
7.3.3 秩序型行为模式、交往空间类型与设计策略 | 第110-112页 |
7.3.4 随机型行为模式、交往空间类型与设计策略 | 第112-113页 |
7.3.5 交往空间类型、行为模式与相应设计策略总结 | 第113-117页 |
7.4 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117-119页 |
结论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附录 | 第124-13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