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与吉本芭娜娜作品的比较研究--以《挪威的森林》和《厨房》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0.1 先行研究 | 第10-12页 |
0.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1章 作家及作品介绍 | 第13-17页 |
1.1 关于村上春树 | 第13-14页 |
1.2 《挪威的森林》 | 第14-15页 |
1.3 关于吉本芭娜娜 | 第15页 |
1.4 《厨房》 | 第15-17页 |
第2章 成长中的孤独与救赎 | 第17-22页 |
2.1 《挪威的森林》——都市青年的孤独与成长 | 第17-19页 |
2.1.1 孤独感存在的内因和外因 | 第17-18页 |
2.1.2 主要人物角色的孤独感体现 | 第18-19页 |
2.2 《厨房》——成长中的自我疗愈与救赎 | 第19-22页 |
第3章 私人性与私小说倾向 | 第22-26页 |
3.1 私小说概述 | 第22页 |
3.2 《挪威的森林》所特有的“私人性” | 第22-24页 |
3.3 《厨房》所蕴含的私小说倾向 | 第24-26页 |
第4章 生与死的辩证美学 | 第26-32页 |
4.1 日本人的死亡美学 | 第26-27页 |
4.1.1 日本人的感性生死观 | 第26页 |
4.1.2 宗教中的生死观 | 第26-27页 |
4.1.3 殉情和自杀皆为艺术 | 第27页 |
4.2 《挪威的森林》——尚死情结 | 第27-30页 |
4.2.1 直子的死 | 第28页 |
4.2.2 初美的死 | 第28-29页 |
4.2.3 死亡的象征——噬人的井与阿美寮 | 第29-30页 |
4.2.4 戛然而止的生命悲歌 | 第30页 |
4.3 《厨房》——向死而生 | 第30-32页 |
第5章 语言风格的共性与个性 | 第32-36页 |
5.1 《挪威的森林》的语言风格 | 第32-34页 |
5.1.1 爵士乐和哲学语言 | 第32-33页 |
5.1.2 幽默 | 第33-34页 |
5.2 《厨房》的语言特色 | 第34-36页 |
5.2.1 口语化和简洁化的表达 | 第34页 |
5.2.2 质朴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