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第1章 旋毛虫与旋毛虫种 | 第11-25页 |
1.1 旋毛虫生活史 | 第11页 |
1.2 旋毛虫分类 | 第11-15页 |
1.3 有包囊旋毛虫的介绍 | 第15-19页 |
1.4 无包囊旋毛虫的介绍 | 第19-21页 |
1.5 旋毛虫类群及其与宿主的关系 | 第21页 |
1.6 旋毛虫属在自然界的生存策略 | 第21-22页 |
1.7 人体旋毛虫病 | 第22-25页 |
第2章 旋毛虫繁殖能力与肌幼虫收集方法 | 第25-31页 |
2.1 关于 T1-T7 的感染能力和宿主的研究 | 第25-27页 |
2.2 旋毛虫的诊断方法 | 第27-28页 |
2.3 旋毛虫诊断技术—国家标准集样消化法 | 第28-31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31-56页 |
第1章 旋毛虫不同种与基因型感染小鼠的 RCI 值和 LPG 值 | 第31-42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1.2 结果 | 第34-40页 |
1.3 讨论 | 第40-41页 |
1.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2章 旋毛虫不同种及基因型消化法的最适条件筛选 | 第42-5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2.2 结果 | 第44-54页 |
2.3 讨论 | 第54-55页 |
2.4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8页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