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目漱石代表作品分析其两性观念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夏目漱石介绍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关于夏目揪石女性观、爱情观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关于议两性观”课题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选题意义 | 第17页 |
第一章 夏目漱石笔下的两性关系类型分析 | 第17-25页 |
1.1 相濡以沫型 | 第19-21页 |
1.1.1 代助与三千代 | 第19页 |
1.1.2 宗助与阿米 | 第19-20页 |
1.1.3 先生与阿静 | 第20-21页 |
1.2 相敬如“冰”型 | 第21-23页 |
1.2.1 一郎与阿直 | 第21-22页 |
1.2.2 健三与阿住 | 第22页 |
1.2.3 津田与阿延 | 第22-23页 |
1.3 女尊男卑型 | 第23-25页 |
1.3.1 三四郎与美祢子 | 第23-24页 |
1.3.2 须永与千代子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夏目漱石笔下男女两性角色特征 | 第25-31页 |
2.1 男性的孤独求索 | 第26-29页 |
2.1.1 不擅人际交往 | 第26-28页 |
2.1.2 无法适应社会 | 第28-29页 |
2.2 女性的角色困境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夏目漱石两性观解读 | 第31-37页 |
3.1 夏目漱石心目中理想的两性关系 | 第31-34页 |
3.1.1 相尊重灵魂沟通 | 第31-32页 |
3.1.2 传统的“新女性” | 第32-34页 |
3.1.3 精神恋爱 | 第34页 |
3.2 夏目漱石两性观成因 | 第34-37页 |
3.2.1 社会原因 | 第35-36页 |
3.2.2 个人经历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夏目漱石两性观的局限及其发展 | 第37-45页 |
4.1 男性视角下的世界 | 第38-40页 |
4.1.1 符号化的女性存在 | 第38-39页 |
4.1.2 吝于给予的爱情误区 | 第39-40页 |
4.2 夏目漱石两性观的发展 | 第40-45页 |
4.2.1 女性形象的新突破 | 第40-42页 |
4.2.2 “则天去私”对两性关系的启示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