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页岩气藏吸附与解吸附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流固耦合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页岩气藏渗流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4 裂缝性储层流动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5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页岩气藏储层特征、流动及变形机理研究 | 第19-28页 |
2.1 页岩气的储层特征 | 第19-21页 |
2.1.1 孔隙、裂隙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2.1.2 天然裂缝特征 | 第20页 |
2.1.3 多重介质模型 | 第20-21页 |
2.2 页岩气的赋存形式 | 第21-24页 |
2.2.1 吸附态 | 第22-23页 |
2.2.2 游离态 | 第23页 |
2.2.3 溶解态 | 第23-24页 |
2.3 页岩气的流动机理 | 第24-25页 |
2.4 页岩气的产出机理 | 第25页 |
2.5 页岩储层变形机理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页岩气藏气水两相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28-42页 |
3.1 模型基本假设条件 | 第28页 |
3.2 页岩储层变形的应力场控制方程 | 第28-29页 |
3.3 页岩气藏气水两相流动模型 | 第29-32页 |
3.3.1 基质系统气相流动控制方程 | 第29-31页 |
3.3.2 基质系统水相流动控制方程 | 第31页 |
3.3.3 裂缝系统气相流动模型 | 第31-32页 |
3.3.4 裂缝系统水相流动模型 | 第32页 |
3.4 基质—裂缝窜流方程 | 第32-33页 |
3.5 页岩气气藏的渗透率模型 | 第33-39页 |
3.5.1 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 | 第34-36页 |
3.5.2 裂隙孔隙度和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 | 第36-39页 |
3.6 双重介质控制耦合方程 | 第39-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模型求解以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2-67页 |
4.1 基本假设与基本参数 | 第42-43页 |
4.2 不含裂隙的页岩气气藏模型求解 | 第43-48页 |
4.2.1 几何模型 | 第43-44页 |
4.2.2 模型求解与分析对比 | 第44-45页 |
4.2.3 耦合与非耦合模型引起储层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 第45-48页 |
4.3 含裂隙模型的微观机理分析 | 第48-50页 |
4.4 含裂隙的双重介质页岩气气藏模型求解 | 第50-57页 |
4.4.1 裂缝方位模型 | 第50-53页 |
4.4.2 裂缝开度模型 | 第53-55页 |
4.4.3 裂缝长度模型 | 第55-57页 |
4.5 含人工裂缝的双重介质页岩气模型求解 | 第57-60页 |
4.6 含天然裂缝的双重介质页岩气模型求解 | 第60-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