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崇拜源流述论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6-13页 |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6-7页 |
| 第二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史料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身前存有“争议”的包公 | 第13-25页 |
| 第一节 名不虚传的“包公”、“包青天” | 第13-18页 |
| 第二节 对欧阳修“蹊田夺牛”说的争议 | 第18-23页 |
| 第三节 历史上的包拯:遗憾中的完美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宋元时期被“美化”的包公 | 第25-43页 |
| 第一节 朝野上下的一致推崇 | 第25-31页 |
| 第二节 清官形象的成功塑造 | 第31-34页 |
| 第三节 “偶然”中的“必然” | 第34-37页 |
| 第四节 包公——铁面无私的“青天” | 第37-43页 |
| 第三章 明清及民国“神”“人”交织的包公 | 第43-55页 |
| 第一节 神化包公的时代背景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包公文学的推波助澜 | 第44-51页 |
| 第三节 “忠臣与清官”的美丽幻象 | 第51-55页 |
| 第四章 新中国以后回归“人性化”的包公 | 第55-65页 |
| 第一节 包公形象的转变 | 第55-59页 |
| 第二节 一分为二看待包公崇拜现象 | 第59-62页 |
| 第三节 今后走向--大力传承和弘扬包公精神 | 第62-65页 |
| 结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