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Cytophaga hutchinsonii表面纤维素酶系的作用及chu_hypZ1基因功能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写词表第14-15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5-25页
    1.1 纤维素资源的开发利用第15页
    1.2 纤维素的结构第15-16页
    1.3 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第16-19页
        1.3.1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第16页
        1.3.2 微生物的纤维素降解机制第16-19页
    1.4 纤维素结晶区的降解策略第19-20页
        1.4.1 CBM的作用及分类第19页
        1.4.2 Expansins以Expansin-like proteins第19-20页
        1.4.3 裂解多糖单加氧酶(LPMOs)第20页
    1.5 Cytophaga hutchinsonii研究背景第20-23页
        1.5.1 C.hutchinsonii的系统发育第20页
        1.5.2 C. hutchinsonii的特征第20-21页
        1.5.3 C.hutchinsonii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1.5.4 C.hutchinsonii独特的纤维素酶系第23页
    1.6 论文的立题和工作思路第23-25页
第二章 C.hutchinsonii表面纤维素酶系的作用第25-4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37页
        2.1.1 菌种及质粒第25-26页
        2.1.2 实验中用到的引物第26-28页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8页
        2.1.4 培养基和缓冲液第28-29页
        2.1.5 分子生物学所用反应体系及操作第29-30页
        2.1.6 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热激转化第30-31页
        2.1.7 C.hutchinsoni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击转化第31-32页
        2.1.8 基因敲除第32-34页
        2.1.9 滤纸降解实验第34页
        2.1.10 生长曲线测定第34页
        2.1.11 RT-PCR第34-36页
        2.1.12 RT-qPCR第36-37页
        2.1.13 纤维素酶活测定第37页
    2.2 实验结果第37-44页
        2.2.1 表面纤维素酶缺失后菌体能够利用纤维素第37-38页
        2.2.2 生长曲线第38-39页
        2.2.3 表面纤维素酶缺失株的酶活第39-41页
        2.2.4 表面糖苷酶的缺失不影响对纤维素的降解第41页
        2.2.5 表面糖苷酶的转录水平第41-42页
        2.2.6 CH681基础上敲除糖苷酶后的表型第42-44页
    2.3 讨论第44-45页
第三章 chu_hypZ1基因功能研究第45-67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5-56页
        3.1.1 菌种及质粒第45-46页
        3.1.2 实验中用到的引物第46-48页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8-49页
        3.1.4 培养基和缓冲液第49-50页
        3.1.5 分子生物学常用反应体系及操作第50页
        3.1.6 纤维素降解缺陷株的筛选第50-51页
        3.1.7 基因敲除第51-52页
        3.1.8 基因回补与过表达第52页
        3.1.9 再生无定形纤维素(RAC)的制备第52-53页
        3.1.10 XRD测定纤维素结晶度第53页
        3.1.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53-54页
        3.1.12 C. hutchinsonii各组分蛋白样品的制备(操作均在4℃下进行)第54-56页
    3.2 结果第56-65页
        3.2.1 滤纸降解缺陷株的获得第56-58页
        3.2.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8页
        3.2.3 chu_atoS与纤维素降解无关第58-59页
        3.2.4 chu_hypZ1是纤维素结晶区降解相关基因第59-61页
        3.2.5 CHU_hypZ1与纤维素结合无关第61-62页
        3.2.6 chu_hypZ1对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第62-63页
        3.2.7 差异蛋白的鉴定第63-65页
    3.3 讨论第65-67页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7页
致谢第77-7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星相关黄钾铁矾的实验室模拟与光谱学研究
下一篇:咔唑类稠杂环化合物: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