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利咽汤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与价值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 2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 3 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 4 脱落/中止研究标准 | 第15页 |
| 5 诊断 | 第15-16页 |
| 5.1 西医诊断 | 第15页 |
| 5.2 中医诊断 | 第15-16页 |
| 5.3 肝郁脾虚证型标准 | 第16页 |
| 6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7 观察指标 | 第16-18页 |
| 7.1 症状程度评价 | 第16页 |
| 7.2 电子喉镜体征评价 | 第16-17页 |
| 7.3 中医症候积分评价 | 第17页 |
| 7.4 LES静息压力检测 | 第17页 |
| 7.5 胃蛋白酶检测 | 第17页 |
| 7.6 疗效评价 | 第17页 |
| 7.7 安全性指标 | 第17-18页 |
| 8 统计学方法 | 第18页 |
| 9 质量控制 | 第18-19页 |
| 10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 1 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 | 第20页 |
| 2 症状程度评价 | 第20-21页 |
| 3 反流体征评分 | 第21-22页 |
| 4 中医症候积分 | 第22-24页 |
| 5 两组患者LES静息压力变化 | 第24页 |
| 6 胃蛋白酶检测 | 第24页 |
| 7 疗效评价 | 第24-25页 |
| 8 安全性分析 | 第25-26页 |
| 结论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30页 |
| 本研究创新、不足及展望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 文献综述 | 第34-41页 |
| 1 LPR与GERD的关系 | 第34页 |
| 2 LPR症状分析 | 第34-35页 |
| 3 LPR机制分析 | 第35页 |
| 4 LPR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 4.1 抗反流屏障功能损坏 | 第35-36页 |
| 4.2 食管清除能力障碍 | 第36页 |
| 4.3 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 | 第36页 |
| 4.4 心理、精神因素 | 第36页 |
| 4.5 内分泌因素 | 第36-37页 |
| 5 LPR的治疗 | 第37页 |
| 5.1 西医治疗 | 第37页 |
| 5.2 中医治疗 | 第37页 |
| 6 小结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附录 | 第41-4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