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0-12页 |
1.2.1 纳米颗粒的特性及应用 | 第10-11页 |
1.2.2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1.3 非晶态材料 | 第12-13页 |
1.3.1 非晶态材料概述 | 第12页 |
1.3.2 非晶态材料的性质 | 第12-13页 |
1.4 TiO_2概述 | 第13-17页 |
1.4.1 TiO_2的晶体结构 | 第13-15页 |
1.4.2 非晶态TiO | 第15页 |
1.4.3 T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15-17页 |
1.5 光催化技术概述 | 第17-20页 |
1.5.1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 | 第17-18页 |
1.5.2 光催化技术的简单原理 | 第18-20页 |
1.6 选题依据、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1.6.1 选题依据 | 第20-2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6.3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二章 纳米颗粒的表征技术 | 第26-31页 |
2.1 X射线衍射(XRD) | 第26-27页 |
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 | 第27页 |
2.3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27-28页 |
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8页 |
2.5 BET比表面积分析测试 | 第28-29页 |
2.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沉淀法制备TiO_2非晶纳米颗粒 | 第31-50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3.3 实验准备 | 第32-33页 |
3.4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33-38页 |
3.4.1 不同浓度的硫酸作为表面活性剂 | 第33-35页 |
3.4.2 不同配比PEG作为表面活性剂 | 第35页 |
3.4.3 H_2O_2、磷酸及醋酸作为表面活性剂 | 第35-37页 |
3.4.4 不同氨基酸作为表面活性剂 | 第37-38页 |
3.5 确定最佳实验参数 | 第38-41页 |
3.5.1 反应时间 | 第38-39页 |
3.5.2 反应温度 | 第39页 |
3.5.3 溶液pH | 第39-40页 |
3.5.4 添加浓度 | 第40-41页 |
3.5.5 实验参数确定 | 第41页 |
3.6 样品的表征分析 | 第41-44页 |
3.6.1 XRD分析表征 | 第41-42页 |
3.6.2 BET分析表征 | 第42-43页 |
3.6.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征 | 第43-44页 |
3.6.4 TG/DTA分析表征 | 第44页 |
3.7 实验参数推广 | 第44-48页 |
3.8 小结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四章 TiO_2非晶纳米颗粒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0-61页 |
4.1 概述 | 第50-51页 |
4.2 实验原理 | 第51-52页 |
4.3 实验准备 | 第52页 |
4.4 具体实验过程 | 第52-53页 |
4.4.1 TiO_2样品的制备 | 第52页 |
4.4.2 TiO_2光催化分解甲基橙实验 | 第52-53页 |
4.5 TiO_2非晶纳米颗粒UV-vis表征 | 第53-54页 |
4.6 TiO_2非晶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54-58页 |
4.6.1 紫外光照射条件下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4-57页 |
4.6.2 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7-58页 |
4.7 研究现状及讨论 | 第58-59页 |
4.7.1 研究现状比较 | 第58页 |
4.7.2 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4.8 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创新性 | 第62页 |
5.3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