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2页 |
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3页 |
2. 发病机理研究 | 第13-16页 |
2.1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 第13-14页 |
2.1.1 神经递质假说 | 第13-14页 |
2.1.2 神经营养因子假说 | 第14页 |
2.1.3 遗传因素 | 第14页 |
2.1.4 神经内分泌系统机制 | 第14页 |
2.2 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4-16页 |
2.2.1 脑神失养 | 第15页 |
2.2.2 脏腑功能失调 | 第15-16页 |
3.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 | 第16-17页 |
4. 气郁体质相关研究 | 第17页 |
5. 抑郁症的现代治疗进展 | 第17-19页 |
5.1 抑郁症西药治疗 | 第17-18页 |
5.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 第17-18页 |
5.1.2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 第18页 |
5.1.3 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 | 第18页 |
5.1.4 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 | 第18页 |
5.2 抑郁症的中药治疗 | 第18-19页 |
5.2.1 单味中药治疗抑郁症研究 | 第18页 |
5.2.2 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研究 | 第18-19页 |
6. 越鞠丸治疗抑郁症的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7. 越鞠丸的动物实验研究 | 第20-21页 |
7.1 越鞠丸全方动物实验研究 | 第20页 |
7.2 越鞠丸中药物的抗抑郁实验研究 | 第20-21页 |
8. 越鞠丸的临床试验研究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第22-33页 |
1. 试验标准 | 第22-24页 |
1.1 对象来源 | 第2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1.2.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 第23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1.4 终止试验标准 | 第23-24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1.6 退出标准 | 第24页 |
2. 一般资料 | 第24页 |
3. 药物准备 | 第24-25页 |
3.1 越鞠丸准备 | 第24-25页 |
3.2 丸剂安慰剂制备 | 第25页 |
4. 方案设计 | 第25-27页 |
4.1 组别 | 第25页 |
4.2 盲法 | 第25-26页 |
4.3 量表测定 | 第26页 |
4.4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6页 |
4.5 血液样本采集方法 | 第26页 |
4.6 标本检测 | 第26页 |
4.7 统计学方法 | 第26-27页 |
4.8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5. 结果 | 第27-33页 |
5.1 总疗效评定结果 | 第27-29页 |
5.2 血清BDNF的水平 | 第29-30页 |
5.3 气郁质越鞠丸组患者HAMD-24评分的结果 | 第30页 |
5.4 BDNF水平与HAMD-24评分比值(即B/H值)的结果 | 第30-31页 |
5.5 结果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1. 临床试验的小结 | 第35页 |
2. 创新点 | 第35页 |
3. 问题及展望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附录 | 第42-54页 |
附录一 | 第42-45页 |
附录二 | 第45-48页 |
附录三 | 第48-54页 |
英语缩略词表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