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TRAIL-receptor2mAb介导的多功能靶向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其抗恶性黑素瘤作用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缩略词表第18-21页
前言第21-29页
第一部分 载达卡巴嗪的纳米递释系统的构建、优化及评价第29-52页
 1 仪器与材料第30-31页
   ·仪器第30页
   ·材料和试剂第30-31页
 2 实验方法第31-37页
   ·DTIC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第31-32页
     ·色谱条件第31页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1页
     ·精密度第31页
     ·专属性第31-32页
     ·回收率第32页
   ·载达卡巴嗪纳米粒(DTIC-NPs) 的制备工艺和评价方法第32-34页
     ·NPs 的制备方法第32-33页
     ·NPs 粒径和ZETA 电位测定第33页
     ·NPs 形态观察第33页
     ·NPs 表面XPS 光电能谱分析第33-34页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34页
   ·制备载DTIC 纳米粒的处方工艺优化第34-36页
     ·单因素考察第35页
       ·超声功率的影响第35页
       ·初乳/外水相体积比的影响第35页
       ·MPEG-PLA 浓度的影响第35页
       ·外水相HSA 浓度的影响第35页
     ·正交试验第35-36页
   ·最佳处方工艺验证第36页
   ·递药系统DTIC-NPs 体外释放性能的测定第36-37页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第37页
 3 实验结果第37-48页
   ·DTIC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第37-39页
   ·DTIC-NPs 的表征第39-41页
   ·单因素考察结果第41-43页
   ·正交试验结果第43-45页
   ·最佳处方工艺验证第45-47页
   ·载DTIC 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第47-48页
 4 讨论第48-50页
   ·DTIC-NPs 的制备第48页
   ·DTIC-NPs 的制备工艺优化及验证第48-49页
   ·DTIC-NPs 的体外释放行为第49-50页
 5 小结第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第二部分DTIC-NPs-DR5 mAb 靶向递释系统的构建、评价及性能考察第52-69页
 1 仪器和材料第53-54页
   ·仪器第53页
   ·材料与试剂第53-54页
 2 实验方法第54-58页
   ·DR5 mAb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54-55页
     ·Micro BCA 法测定偶联反应上清液中DR5 mAb 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4页
     ·纳米粒上DR5 mAb 含量测定方法评价第54-55页
     ·纳米粒上DR5 mAb 含量的测定方法第55页
   ·靶向纳米粒DTIC-NPs-DR5 mAb 的构建第55-56页
     ·DTIC-NPs 的制备第55页
     ·DR5 mAb 与纳米粒偶联物的制备第55-56页
   ·DTIC-NPs-DR5 mAb 的表征第56页
     ·DTIC-NPs-DR5 mAb 粒径与ZETA 电位测定第56页
     ·DTIC-NPs-DR5 mAb 形态观察第56页
   ·验证DR5 mAb 与纳米粒偶联第56-57页
     ·荧光纳米粒的制备第56页
     ·荧光显微镜定性验证实验第56-57页
     ·流式细胞仪定性验证实验第57页
   ·纳米粒上DR5 mAb 含量的测定第57页
   ·DTIC-NPs-DR5 mAb 体外释药行为的测定第57-58页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第58页
 3 实验结果第58-64页
   ·DR5 mAb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第58-61页
   ·DTIC-NPs-DR5 mAB 的表征第61页
   ·验证DR5 mAb 与纳米粒偶联第61-63页
   ·纳米粒上DR5 mAb 的含量第63页
   ·DTIC-NPs-DR5 mAb 的体外释放行为第63-64页
 4 讨论第64-65页
   ·DTIC-NPs-DR5 mAb 的构建与验证第64页
   ·DTIC-NPs-DR5 mAb 的表征第64-65页
   ·DR5 mAb 含量的测定第65页
   ·DTIC-NPs-DR5 mAb 的体外释放行为第65页
 5 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第三部分DTIC-NPs-DR5 mAb靶向纳米载药系统的体外生物功能评价第69-85页
 1 仪器和材料第69-71页
   ·仪器第69-70页
   ·材料与试剂第70-71页
 2 实验方法第71-74页
   ·细胞的培养第71页
   ·DTIC-NPs-DR5 mAb 的靶向功能验证实验第71-72页
     ·流式细胞仪验证DR5 生物活性第71页
     ·DTIC-NPs-DR5 mAb 的细胞内吞验证实验第71-72页
   ·DTIC-NPs-DR5 mAb 对MM 细胞株的杀伤和抑制增殖作用及其安全性考察第72-73页
   ·靶向纳米粒的促MM 细胞凋亡效果评价第73-74页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第74页
 3 实验结果第74-81页
   ·DTIC-NPs-DR5 mAb 的靶向功能验证第74-77页
   ·递释系统的安全性及靶向载药递释系统DTIC-NPs-DR5 mAb 对MM 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第77-79页
   ·DTIC-NPs-DR5 mAb 的促MM 细胞凋亡效果第79-81页
 4 讨论第81-83页
   ·DTIC-NPs-DR5 mAb 的靶向功能验证第81-82页
   ·递释系统的安全性及靶向载药递释系统DTIC-NPs-DR5 mAb 对MM 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第82-83页
   ·DTIC-NPs-DR5 mAb 的促MM 细胞凋亡效果第83页
 5 小结第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第四部分DTIC-NPs-DR5 mAb 体内靶向特性及抗肿瘤效果、安全性评价第85-101页
 1 仪器与材料第85-87页
   ·仪器第85-86页
   ·材料与试剂第86-87页
   ·实验动物第87页
 2 实验方法第87-89页
   ·裸鼠人恶性黑素瘤肿瘤移植模型的建立第87页
   ·靶向纳米粒在动物体内动态分布及靶向性检测第87-88页
   ·抗肿瘤治疗第88-89页
     ·动物分组第88页
     ·病理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第88-89页
       ·微血管密度( MVD) 测定第88-89页
       ·凋亡指数( AI )测定第89页
     ·动物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第89页
     ·组织学观察第89页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第89页
 3 实验结果第89-97页
   ·靶向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分布及特异性分布第89-91页
   ·对BALB/C 裸鼠人黑素瘤移植肿瘤模型的抗肿瘤效果第91-93页
   ·治疗前后肿瘤组织血管计数及凋亡指数的变化第93-94页
   ·不良反应第94-95页
   ·组织学观察结果第95-97页
 4 讨论第97-99页
   ·动物体内动态分布第97页
   ·DTIC-NPs-DR5 mAb 对恶性黑素瘤的体内治疗情况第97-98页
   ·DTIC-NPs-DR5 mAb 的安全性评价第98-99页
 5 小结第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全文总结第101-104页
主要创新点第104-105页
后续工作及展望第105-106页
综述 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第106-126页
 1 受体介导内化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第106-113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第107-108页
   ·转铁蛋白受体第108-109页
   ·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第109-110页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第110页
   ·叶酸受体第110-112页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第112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第112-113页
   ·白介素受体第113页
 2 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第113-118页
   ·单克隆抗体第114-116页
   ·免疫脂质体第116页
   ·单抗偶联物第116-118页
     ·化学免疫偶联物第116-117页
     ·生物毒素偶联物第117-118页
     ·放射性元素偶联物第118页
 3 前体药物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第118-120页
 4 肿瘤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6页
科研工作情况简介第126-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癌基因Cul4A在沙利度胺治疗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局部植入治疗骨与关节结核药物缓释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