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山西村治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4-36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 | 第14-21页 |
二、相关学术综述 | 第21-29页 |
三、研究视角、方法及内容安排 | 第29-36页 |
第一章 山西村治的缘起 | 第36-65页 |
第一节 民初地方自治的重启与嬗变 | 第36-41页 |
一、民初地方自治的重启 | 第36-38页 |
二、暂停与重整:《地方自治试行条例》的制定 | 第38-39页 |
三、自治重心的继续下移 | 第39-41页 |
第二节 近代乡村自治的出现 | 第41-47页 |
一、中国传统乡村自治 | 第41-42页 |
二、乡村自治的先河:翟城村治 | 第42-45页 |
三、政府推动的乡村自治:定县村治 | 第45-46页 |
四、乡村自治的近代转型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山西当政者对地方治理的思考 | 第47-56页 |
一、村制设想的萌生 | 第48-50页 |
二、村治实践的理论指导:用民政治 | 第50-53页 |
三、地方自治的路径选择:村本政治 | 第53-56页 |
第四节 山西村治的开创 | 第56-64页 |
一、村制的确立 | 第56-60页 |
二、村自治分期进行办法 | 第60-63页 |
三、村政的提出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二章 山西村治的制度构成与变革 | 第65-106页 |
第一节 村治规范体系的形成 | 第67-79页 |
一、省级法规 | 第67-73页 |
二、县级办法 | 第73-75页 |
三、村规民约 | 第75-79页 |
第二节 县区制度改革 | 第79-87页 |
一、县公署改制 | 第80-82页 |
二、行政人员的村治职责 | 第82-85页 |
三、设立区制 | 第85-87页 |
第三节 编村内部组织的完善 | 第87-100页 |
一、村闾邻制 | 第87-93页 |
二、编村内横向自治组织 | 第93-100页 |
第四节 村治财政 | 第100-105页 |
一、村费来源 | 第100-101页 |
二、村费支出 | 第101-102页 |
三、村费监督 | 第102-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三章 山西村治的基本事务 | 第106-135页 |
第一节 行政委办事项 | 第107-114页 |
一、行政委办中的自治因素 | 第107-109页 |
二、“六政三事”中的村治内容 | 第109-111页 |
三、行政委办事项的执行方式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官民协办事项之一:整理村范 | 第114-120页 |
一、整理村范的治理思路 | 第114-115页 |
二、从官办到协办:以禁烟为例 | 第115-118页 |
三、整理村范的行政保障 | 第118-120页 |
第三节 官民协办事项之二:治安保卫 | 第120-127页 |
一、保卫团的劝办 | 第120-122页 |
二、保卫团的训练与稽查 | 第122-126页 |
三、保卫团的奖惩 | 第126-127页 |
第四节 官民协办事项之三:公断息讼 | 第127-134页 |
一、息讼会的设置与运作 | 第128-130页 |
二、官方对息讼会的督导 | 第130-131页 |
三、消除讼因 | 第131-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四章 山西村治的经验与局限 | 第135-156页 |
第一节 山西村治的经验 | 第135-144页 |
一、现代自治制度的移植 | 第136-139页 |
二、在官治与自治之间探寻互利平衡 | 第139-141页 |
三、地方本位观念 | 第141-142页 |
四、集权对分权的保障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山西村治的时代局限 | 第144-156页 |
一、制度实施的问题 | 第144-149页 |
(一)自治职员的滥权 | 第144-146页 |
(二)村民会议流于形式 | 第146-147页 |
(三)村治法规未得到有效遵守 | 第147-148页 |
(四)筹办自治加重村民负担 | 第148页 |
(五)行政官员对编村利益的侵蚀 | 第148-149页 |
二、山西村治的制度性反思 | 第149-156页 |
(一)自治体制对行政体制的依赖 | 第149-152页 |
(二)自治目标与乡村需求的脱离 | 第152-153页 |
(三)公共观念的缺乏 | 第153-156页 |
第五章 山西村治中的民治色彩 | 第156-189页 |
第一节 保守主义的乡村自治 | 第156-168页 |
一、山西村治的保守主义底色 | 第157-159页 |
二、村治中的德性政治观 | 第159-163页 |
三、作为道德意义存在的“民” | 第163-166页 |
四、编村:法律共同体与伦理共同体 | 第166-168页 |
第二节 官治与自治的交叉 | 第168-180页 |
一、以政治途径切入的乡村自治 | 第168-171页 |
二、从官办到协办的推进 | 第171-175页 |
三、官治对自治的侵蚀与恢复 | 第175-180页 |
第三节 山西村治的民治表征 | 第180-189页 |
一、传统中的“民本”与“民治” | 第180-181页 |
二、山西村治中的民治因素 | 第181-185页 |
三、山西村治对民治的推动 | 第185-189页 |
结语:山西村治的现代启示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9页 |
致谢 | 第199-2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