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40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介电泳理论及其应用 | 第13-26页 |
1.2.1 介电泳基本理论简述 | 第13-22页 |
1.2.2 介电泳在颗粒操控上的应用 | 第22-26页 |
1.3 颗粒介电泳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 第26-30页 |
1.4 介电泳数值计算及其研究现状 | 第30-3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2. 直流电场中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40-61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MST)数值精度的验证计算 | 第40-43页 |
2.3 颗粒介电泳相互作用计算模型和控制方程 | 第43-46页 |
2.4 算例结果与讨论 | 第46-60页 |
2.4.1 两颗粒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47-53页 |
2.4.2 三个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53-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3. 二维交变电场中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及频率效应 | 第61-79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数值精度验证 | 第61-64页 |
3.3 交变电场中颗粒相互作用的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 第64-67页 |
3.4 算例结果与讨论 | 第67-78页 |
3.4.1 一对同类颗粒在交变电场中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67-73页 |
3.4.2 一对具有不同电导率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73-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二维交变电场中大数量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及频率效应 | 第79-94页 |
4.1 引言 | 第79页 |
4.2 迭代偶极矩法(IDM)简介 | 第79-83页 |
4.3 IDM算法和MST法的精度验证 | 第83-87页 |
4.4 算例结果与讨论 | 第87-93页 |
4.4.1 四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87-89页 |
4.4.2 五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89-91页 |
4.4.3 三十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91-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三维大数量颗粒在垂直于交变电场的平面上的介电泳相互作用及频率效应 | 第94-116页 |
5.1 引言 | 第94-95页 |
5.2 方法介绍 | 第95-102页 |
5.2.1 三维迭代偶极矩算法(IDM) | 第95-97页 |
5.2.2 迭代斯托克斯(Stokes)阻力修正法 | 第97-102页 |
5.2.3 颗粒介电泳相互作用控制方程 | 第102页 |
5.3 迭代斯托克斯阻力修正法精度验证 | 第102-105页 |
5.4 算例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5页 |
5.4.1 五个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106-110页 |
5.4.2 大数量密集颗粒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110-112页 |
5.4.3 大数量颗粒在有界圆形平板芯片中的介电泳相互作用 | 第112-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6. 电场调控电渗流微涡旋和介电泳颗粒分离技术 | 第116-130页 |
6.1 引言 | 第116页 |
6.2 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 | 第116-120页 |
6.3 算例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