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学的资产组合模型改进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4 研究限制 | 第11-12页 |
1.5 研究步骤 | 第1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资产组合理论概述 | 第13-25页 |
2.1 投资组合的意义 | 第13-14页 |
2.1.1 引言 | 第13页 |
2.1.2 古典资产组合理论 | 第13-14页 |
2.1.3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 第14页 |
2.2 现代资产组合模型 | 第14-20页 |
2.2.1 均值-方差组合模型 | 第14-17页 |
2.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第17-19页 |
2.2.3 其它资产组合模型 | 第19-20页 |
2.3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2.3.1 均值-方差模型的不足 | 第20-22页 |
2.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局限 | 第22页 |
2.4 资产组合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资产组合关联性的改进 | 第25-36页 |
3.1 资产组合关联性的概念 | 第25页 |
3.2 滞后的定义 | 第25-26页 |
3.3 相同属性资产之间的滞后现象 | 第26-32页 |
3.3.1 同类型股票 | 第27-28页 |
3.3.2 期权与标的物 | 第28-29页 |
3.3.3 期货与现货 | 第29-30页 |
3.3.4 汇率市场 | 第30-32页 |
3.4 利用滞后效应对资产关联性的改进 | 第32-35页 |
3.4.1 协方差计算的改进 | 第32页 |
3.4.2 改进的计算式对于滞后现象的刻画 | 第32-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资产组合收益率的改进 | 第36-47页 |
4.1 收益率的定义 | 第36-37页 |
4.2 成交量对收益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1 成交量反映信息的不对称 | 第37-38页 |
4.2.2 成交量对价格的影响 | 第38页 |
4.2.3 当前成交量与收益率关系的研究情况 | 第38-39页 |
4.3 应用成交量对资产组合收益率的修正 | 第39-46页 |
4.3.1 原资产组合模型中收益率的定义 | 第39页 |
4.3.2 成交量对收益率的修正 | 第39-41页 |
4.3.3 α的估计 | 第41-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改进后的资产组合模型实验 | 第47-61页 |
5.1 改进后的资产组合模型 | 第47-48页 |
5.2 有效资产组合边界曲线的计算 | 第48-53页 |
5.2.1 有效边界的求解方法 | 第48-51页 |
5.2.2 定理的证明 | 第51-53页 |
5.3 实验数据 | 第53-56页 |
5.3.1 H5300 成份股 | 第53-54页 |
5.3.2 期货数据 | 第54-55页 |
5.3.3 期权及标的物数据 | 第55-56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5.4.1 H5300 成份股 | 第56-57页 |
5.4.2 期货数据 | 第57-58页 |
5.4.3 期权及标的物数据 | 第58页 |
5.4.4 新旧模型的评价 | 第58-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模拟投资 | 第61-70页 |
6.1 模拟投资组合的选择 | 第61-62页 |
6.2 模拟投资 | 第62-68页 |
6.2.1 模拟投资策略 | 第62-63页 |
6.2.2 操作举例 | 第63-67页 |
6.2.3 模拟投资结果 | 第67-68页 |
6.3 结果讨论 | 第68-69页 |
6.3.1 原模型vs.指数 | 第68页 |
6.3.2 新模型vs.指数 | 第68-69页 |
6.3.3 新模型与原模型的比较 | 第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0-73页 |
7.1 结论与创新 | 第70-71页 |
7.1.1 本文结论 | 第70-71页 |
7.1.2 本文创新点 | 第71页 |
7.2 后续工作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1 | 第76-79页 |
附录2 | 第79-80页 |
附录3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