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微通道内超临界氮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0页
符号说明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超临界换热的特点第13-14页
    1.3 超临界流体流动与换热研究第14-21页
        1.3.1 超临界CO_2的实验研究第15-16页
        1.3.2 超临界水的实验研究第16-17页
        1.3.3 其他介质第17-18页
        1.3.4 超临界换热实验关联式第18-21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1-22页
第二章 微通道内超临界氮流动与传热系统装置第22-31页
    2.1 实验装置第22-23页
    2.2 实验段第23页
    2.3 实验步骤第23-24页
    2.4 超临界换热实验的难点第24页
    2.5 测量元件、方法和数据采集第24-26页
        2.5.1 测量元件与方法第24-25页
        2.5.2 数据采集第25-26页
    2.6 实验数据处理第26-27页
    2.7 实验系统不确定度分析第27-30页
    2.8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微通道内超临界氮的流动与传热实验第31-45页
    3.1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第31-33页
        3.1.1 传热系数计算第31-32页
        3.1.2 压降计算第32页
        3.1.3 浮升力及热加速影响的判别准则第32-33页
    3.2 实验工况条件第33-34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第34-39页
        3.3.1 热流密度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第34-37页
        3.3.2 质量流量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第37-38页
        3.3.3 进口温度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第38-39页
    3.4 壁面温度振荡分析第39-42页
    3.5 经验公式的计算比较第42-44页
        3.5.1 Nu 数的比较第42-43页
        3.5.2 摩擦因子f 的比较第43-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微通道内超临界流体的数值计算第45-59页
    4.1 建立数值计算模型第45-49页
        4.1.1 标准k-ε模型第46页
        4.1.2 SST 模型第46-47页
        4.1.3 壁面处理方法第47-49页
    4.2 超临界氮的数值计算第49-54页
        4.2.1 壁面温度计算第49-51页
        4.2.2 换热系数与压降的计算第51-52页
        4.2.3 管内流体速度分布第52-54页
        4.2.4 考虑壁面厚度的计算第54页
    4.3 超临界氦的数值计算第54-57页
        4.3.1 垂直流动计算比较第54-56页
        4.3.2 水平流动计算比较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螺旋管的流动与传热研究第59-71页
    5.1 研究概况第59-64页
        5.1.1 螺旋管的特性第59-60页
        5.1.2 常规流体在螺旋管内的研究第60-63页
        5.1.3 超临界流体在螺旋管内的研究第63-64页
    5.2 数值计算模型第64-65页
    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65-70页
        5.3.1 壁面温度分布第65-67页
        5.3.2 速度分布第67-69页
        5.3.3 换热系数分布第69-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4页
    6.1 本文总结第71-72页
    6.2 研究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黄堡蓄滞洪区风险管理系统设计
下一篇:渤海湾海上风能发电陆地维保地的选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