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中文信息检索的发展及概念信息检索 | 第12-17页 |
| 1.2.1 经典的中文信息检索 | 第13-15页 |
| 1.2.2 基于汉语内涵分析的概念信息检索 | 第15-17页 |
| 1.3 词典知识抽取的发展 | 第17-20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概念图理论及词汇标引 | 第22-33页 |
| 2.1 汉语语义分析 | 第22-23页 |
| 2.2 概念图理论 | 第23-27页 |
| 2.2.1 语义三角 | 第23-25页 |
| 2.2.2 概念图及其组成 | 第25-27页 |
| 2.3 概念图标引 | 第27-31页 |
| 2.3.1 概念图标引的要求和方法 | 第27-29页 |
| 2.3.2 标引实例 | 第29-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词典内涵属性知识抽取研究 | 第33-45页 |
| 3.1 词典的内涵属性知识抽取的总体框架 | 第34-35页 |
| 3.2 词典的抽取模式 | 第35-38页 |
| 3.2.1 模式形式定义 | 第36-37页 |
| 3.2.2 初始模式实例抽取 | 第37-38页 |
| 3.3 模式相似度 | 第38-40页 |
| 3.3.1 基于词典的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 | 第38-39页 |
| 3.3.2 模式相似度计算 | 第39-40页 |
| 3.4 模式处理 | 第40-43页 |
| 3.4.1 模式的过滤及去重 | 第40-41页 |
| 3.4.2 模式的聚类 | 第41-43页 |
| 3.4.3 模式的泛化及扩充 | 第43页 |
| 3.5 词典内涵属性信息抽取 | 第43-4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基于《现汉》和《规范》的释义融合研究 | 第45-51页 |
| 4.1 《现汉》和《规范》的比较 | 第45-47页 |
| 4.2 释义属性信息融合 | 第47-5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6页 |
| 5.1 概念图标引统计结果及评价 | 第52页 |
| 5.2 词典属性信息抽取的结果及分析 | 第52-54页 |
| 5.3 《现汉》和《规范》的内涵属性信息的融合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56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61-64页 |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