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委婉语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0-13页 |
| 1.2.1 委婉语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儒林外史》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1.3.1 《儒林外史》简介及版本说明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2章 委婉语的界定及层级 | 第15-19页 |
| 2.1 委婉语的界定 | 第15-16页 |
| 2.2 委婉语的层级 | 第16-19页 |
| 2.2.1 词语的委婉 | 第16-17页 |
| 2.2.2 句子的委婉 | 第17-19页 |
| 第3章 《儒林外史》中委婉语的分类 | 第19-37页 |
| 3.1 讳饰型委婉语 | 第19-26页 |
| 3.1.1 死亡类的委婉语 | 第19-21页 |
| 3.1.2 金钱类的委婉语 | 第21-22页 |
| 3.1.3 疾病灾祸类的委婉语 | 第22-23页 |
| 3.1.4 婚姻生育类的委婉语 | 第23-24页 |
| 3.1.5 分泌排泄类的委婉语 | 第24-25页 |
| 3.1.6 仕途不利类的委婉语 | 第25页 |
| 3.1.7 修行类的委婉语 | 第25-26页 |
| 3.1.8 年龄类的委婉语 | 第26页 |
| 3.2 敬谦型委婉语 | 第26-37页 |
| 3.2.1 由表敬谦的称谓词构成的委婉语 | 第26-34页 |
| 3.2.2 由其他表敬谦的词语构成的委婉语 | 第34页 |
| 3.2.3 由其他词语构成的敬称文仕身份的委婉语 | 第34-37页 |
| 第4章 《儒林外史》中委婉语的生成方法 | 第37-45页 |
| 4.1 借代法 | 第37-38页 |
| 4.2 敬谦法 | 第38-39页 |
| 4.3 引用法 | 第39-42页 |
| 4.4 析字法 | 第42页 |
| 4.5 反问法 | 第42-43页 |
| 4.6 双重否定法 | 第43-45页 |
| 第5章 《儒林外史》中委婉语的表达特色 | 第45-51页 |
| 5.1 儒雅风范,礼貌恭谦 | 第45-46页 |
| 5.2 迂回迤逦,讽刺自现 | 第46-48页 |
| 5.3 巧妙用典,意味深长 | 第48-49页 |
| 5.4 方言俗语,生动形象 | 第49-51页 |
| 第6章 《儒林外史》委婉语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内涵 | 第51-54页 |
| 6.1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观念 | 第51-52页 |
| 6.2 中华民族中庸和谐的传统思想 | 第52页 |
| 6.3 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录 | 第57-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