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序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审前羁押的性质分析 | 第11-13页 |
1.1 是强制措施而非处罚手段 | 第11-12页 |
1.2 是临时性裁断而非终局性判定 | 第12页 |
1.3 是监督行为而非裁判行为 | 第12-13页 |
第2章 国外审前羁押审判控制的司法实践 | 第13-16页 |
2.1 关于逮捕和羁押制度 | 第13-14页 |
2.2 关于羁押的决定程序和审查形式 | 第14页 |
2.3 关于羁押的救济程序 | 第14-16页 |
第3章 我国审前羁押的现状及问题 | 第16-24页 |
3.1 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6-19页 |
3.1.1 羁押采用的普遍化 | 第16-17页 |
3.1.2 羁押期限过长 | 第17页 |
3.1.3 羁押与预期刑罚缺乏联系 | 第17-18页 |
3.1.4 超期羁押与其他非法羁押依然存在 | 第18页 |
3.1.5 退回补充侦查率较高 | 第18-19页 |
3.2 对我国审前羁押问题制度层面的剖析 | 第19-24页 |
3.2.1 保障诉讼目的的弱化而便于侦查目的的强化 | 第19-20页 |
3.2.2 缺乏例外性和比例性原则规定 | 第20-21页 |
3.2.3 缺乏专门程序保障 | 第21-22页 |
3.2.4 缺乏有效救济手段 | 第22-23页 |
3.2.5 缺乏对违法羁押的制裁 | 第23-24页 |
第4章 我国实行审判控制的制约因素 | 第24-28页 |
4.1 我国对审前羁押的主流主张 | 第24-25页 |
4.2 我国实行审判控制制约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4.2.1 审判独立现状及展望 | 第25-26页 |
4.2.2 宪法体制的约束 | 第26-27页 |
4.2.3 我国司法体制的制约 | 第27页 |
4.2.4 国家赔偿、错案追究等制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5章 我国实行检察控制的现实性 | 第28-37页 |
5.1 检察机关对羁押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 第28-31页 |
5.1.1 检察机关监督不力及原因 | 第28-30页 |
5.1.2 检察机关监督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30页 |
5.1.3 羁押问题源于制度不完善 | 第30-31页 |
5.2 检察机关承担羁押控制权的理论论证 | 第31-37页 |
5.2.1 检察权的性质分析——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 | 第31页 |
5.2.2 检察权的内容——法律监督权和公诉权 | 第31-33页 |
5.2.3 羁押控制权系属侦查监督权的范畴 | 第33-34页 |
5.2.4 在审前阶段,检察机关可以成为中立的监督者 | 第34-36页 |
5.2.5 完善司法救济程序可以解决检察控制可能的弊端 | 第36-37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羁押制度的构想 | 第37-44页 |
6.1 确立审前羁押原则 | 第37-38页 |
6.2 确定审查机关——检察机关 | 第38页 |
6.3 重新界定拘留与逮捕 | 第38-39页 |
6.4 确定审查形式——听证 | 第39-40页 |
6.5 确定救济方式——申诉与起诉 | 第40-41页 |
6.6 确定羁押机关——司法行政机关 | 第41页 |
6.7 相关制度之健全——取保候审、国家赔偿、错案追究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