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线蜂窝系统干扰管理技术的研究
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图目录 | 第8-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縮写词 | 第11-14页 |
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7页 |
1 绪论 | 第18-27页 |
1.1 蜂窝系统发展历史 | 第18-20页 |
1.2 单小区MIMO技术概述 | 第20-23页 |
1.2.1 单用户MIMO | 第20-22页 |
1.2.2 多用户MIMO | 第22-23页 |
1.3 传统蜂窝系统的干扰管理方法 | 第23-25页 |
1.4 多小区MIMO技术 | 第25-26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6-27页 |
2 蜂窝系统模型 | 第27-46页 |
2.1 无线信道模型 | 第27-34页 |
2.1.1 大尺度衰落 | 第28-29页 |
2.1.2 小尺度衰落 | 第29-33页 |
2.1.3 信道模型 | 第33-34页 |
2.2 单小区MIMO模型 | 第34-40页 |
2.2.1 单用户MIMO系统 | 第34-39页 |
2.2.2 多用户MIMO系统 | 第39-40页 |
2.3 多小区MIMO模型 | 第40-44页 |
2.3.1 蜂窝拓扑结构 | 第41-42页 |
2.3.2 多小MIMO系统 | 第42-44页 |
2.4 结论 | 第44-46页 |
3 蜂窝系统干扰抑制技术 | 第46-70页 |
3.1 单天线系统干扰抑制 | 第46-50页 |
3.1.1 频率重用 | 第46-48页 |
3.1.2 扇区化 | 第48-50页 |
3.1.3 CDMA扩频 | 第50页 |
3.2 单小区MIMO系统干扰抑制 | 第50-55页 |
3.2.1 单用户MIMO系统干扰抑制 | 第50-53页 |
3.2.2 多用户MIMO系统干扰抑制 | 第53-55页 |
3.3 多小区MIMO系统干扰抑制 | 第55-69页 |
3.3.1 传统方法 | 第57页 |
3.3.2 接收端干扰抑制 | 第57-60页 |
3.3.3 发送端干扰抑制 | 第60-62页 |
3.3.4 系统级的方法 | 第62-69页 |
3.4 总结 | 第69-70页 |
4 小区间干扰协调 | 第70-93页 |
4.1 系统模型 | 第70-72页 |
4.2 机会波束 | 第72-88页 |
4.2.1 单小区机会波束原理 | 第73-78页 |
4.2.2 有限权值机会波束 | 第78-85页 |
4.2.3 小区间波束协调选择 | 第85-88页 |
4.3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88-92页 |
4.4 结论 | 第92-93页 |
5 分布式干扰抑制预编码 | 第93-119页 |
5.1 系统模型 | 第93-94页 |
5.2 单小区BD预编码 | 第94-97页 |
5.3 分布式干扰抑制预编码 | 第97-106页 |
5.3.1 干扰迫零分布式BD预编码 | 第97-100页 |
5.3.2 信道投射分布式BD预编码 | 第100-106页 |
5.4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106-117页 |
5.4.1 性能仿真 | 第106-115页 |
5.4.2 复杂度分析 | 第115-117页 |
5.5 结论 | 第117-119页 |
6 有限反馈干扰抑制预编码 | 第119-135页 |
6.1 系统模型 | 第119-121页 |
6.2 有限反馈预编码 | 第121-134页 |
6.2.1 单小区有限反馈预编码 | 第121-123页 |
6.2.2 有限反馈LZF-BD | 第123-126页 |
6.2.3 有限反馈CP-BD | 第126-127页 |
6.2.4 码本设计 | 第127-130页 |
6.2.5 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130-134页 |
6.3 结论 | 第134-13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