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冰草概述及其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冰草的遗传多样性 | 第12-18页 |
1.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2 遗传多样性在生物界的作用 | 第14页 |
1.2.3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4-17页 |
1.2.4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冰草抗旱性 | 第18-22页 |
1.3.1 干旱的主要影响 | 第18-19页 |
1.3.2 冰草耐旱机理的探讨 | 第19-20页 |
1.3.3 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方法原理 | 第20-21页 |
1.3.4 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5 实验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17 份冰草的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4-35页 |
2.1 材料 | 第24-25页 |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5-26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2.2 实验药品及配置 | 第25-26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1 酶液提取 | 第26页 |
2.3.2 胶板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3 上样 | 第27页 |
2.3.4 电泳 | 第27页 |
2.3.5 染色 | 第27-28页 |
2.3.6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4.1 酯酶同工酶的分析 | 第28-29页 |
2.4.2 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分析 | 第29-30页 |
2.4.3 过氧化氢同工酶的分析 | 第30-31页 |
2.4.4 同工酶遗传相似性系数 | 第31-32页 |
2.4.5 聚类分析 | 第32-33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3 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第35-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5-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3.1 酶液的提取 | 第37页 |
3.3.2 胶的配置 | 第37页 |
3.3.3 上样 | 第37页 |
3.3.4 电泳 | 第37-38页 |
3.3.5 固定、染色、脱色 | 第38页 |
3.3.6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4.1 醇溶蛋白图谱分析 | 第38-39页 |
3.4.2 醇溶蛋白相似性系数 | 第39-40页 |
3.4.3 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4 17 份冰草的 ISSR 分析 | 第43-5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4.2 仪器及药品 | 第43-44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4.2.2 实验药品及配置 | 第43-4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4.3.1 DNA 的提取 | 第44页 |
4.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44-45页 |
4.3.3 ISSR-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5-46页 |
4.3.4 引物的筛选 | 第46页 |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4.4.1 DNA 提取 | 第46-47页 |
4.4.2 正交结果的优化 | 第47-48页 |
4.4.3 引物的筛选 | 第48页 |
4.4.4 冰草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分析 | 第48-51页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51-53页 |
5 4 份冰草的抗旱性分析 | 第53-67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5.2 仪器及药品 | 第53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5.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53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5.3.1 种子的 PEG 胁迫处理 | 第53-54页 |
5.3.2 种子发芽率与发芽势的测定方法 | 第54页 |
5.3.3 种子干旱萌发指数的测定方法 | 第54页 |
5.3.4 幼苗的培养与 PEG 胁迫处理 | 第54页 |
5.3.5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54-56页 |
5.3.6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5.4.1 PEG 胁迫下 4 份冰草种子的发芽率 | 第56-57页 |
5.4.2 PEG 胁迫下 4 份冰草种子的发芽势 | 第57-58页 |
5.4.3 PEG 胁迫下 4 份冰草种子的干旱萌发指数 | 第58-59页 |
5.4.4 PEG 胁迫下 4 份冰草的含水量 | 第59-60页 |
5.4.5 PEG 胁迫下 4 份冰草的叶绿素含量 | 第60-61页 |
5.4.6 PEG 胁迫下 4 份冰草的脯氨酸含量 | 第61-62页 |
5.4.7 PEG 胁迫下 4 份冰草的可溶性糖含量 | 第62-63页 |
5.4.8 PEG 胁迫下 4 份冰草的丙二醛含量 | 第63-64页 |
5.4.9 综合评定 PEG 胁迫下 4 份冰草材料的抗旱性 | 第64-65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 A 冰草基因组 DNA-ISSR 电泳图谱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