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1.2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8-10页 |
1.2.1 解析法 | 第8页 |
1.2.2 数值分析法 | 第8-9页 |
1.2.3 不确定性方法 | 第9-10页 |
1.2.4 其他方法 | 第10页 |
1.3 模糊数学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金山店铁矿工程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2.1 金山店铁矿概况 | 第12页 |
2.2 矿区地质 | 第12页 |
2.3 矿床地质条件 | 第12-14页 |
2.3.1 矿体特征 | 第12-13页 |
2.3.2 围岩特征 | 第13-14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4页 |
2.5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 第14-15页 |
2.6 小结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地下工程围岩的主要破坏形式及失稳的判据 | 第16-19页 |
3.1 无支护地下工程围岩的破坏形式 | 第16-17页 |
3.1.1 拉断破坏 | 第16页 |
3.1.2 块体落石破坏 | 第16页 |
3.1.3 剪切破坏与复合破坏 | 第16页 |
3.1.4 岩爆破坏 | 第16页 |
3.1.5 潮解膨胀破坏 | 第16-17页 |
3.2 有支护地下工程围岩的破坏形式 | 第17页 |
3.2.1 初期支护的破坏模式 | 第17页 |
3.2.2 二次衬砌的破坏模式 | 第17页 |
3.3 地下工程围岩失稳的判据 | 第17-18页 |
3.3.1 围岩强度判据 | 第17页 |
3.3.2 围岩极限应变判据 | 第17页 |
3.3.3 围岩位移判据 | 第17-18页 |
3.3.4 围岩变形速率比值判据 | 第18页 |
3.4 小结 | 第18-19页 |
第四章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19-31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第19-20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0-21页 |
4.2.1 权的定义 | 第20页 |
4.2.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20-21页 |
4.3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21-24页 |
4.3.1 隶属函数的概念及建立方法 | 第21-22页 |
4.3.2 隶属函数图形分布的形式 | 第22-24页 |
4.4 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24-30页 |
4.4.1 巷道围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4.4.2 巷道围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的权重确定 | 第25-27页 |
4.4.3 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因素的隶属函数 | 第27-30页 |
4.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五章 金山店铁矿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数值模拟与模糊综合评价 | 第31-41页 |
5.1 有限元法基本介绍 | 第31页 |
5.2 ANSYS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31-32页 |
5.3 巷道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 | 第32-33页 |
5.3.1 模型计算范围 | 第32页 |
5.3.2 模型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5.3.3 模型计算采用的屈服准则 | 第33页 |
5.3.4 模型计算采用的岩体力学参数 | 第33页 |
5.4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3-36页 |
5.5 金山店铁矿巷道围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36-40页 |
5.5.1 一级模糊评价 | 第37-39页 |
5.5.2 二级模糊评价 | 第39页 |
5.5.3 指标因素权重修正后围岩稳定性 | 第39-40页 |
5.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41-43页 |
6.1 结论 | 第41页 |
6.2 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7-48页 |
摘要 | 第48-49页 |
Abstract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