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解雇限制的法律界定 | 第9-17页 |
第一节 解雇权与解雇限制关系 | 第9-11页 |
一、解雇权含义及性质 | 第9-10页 |
二、解雇权与解雇限制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解雇权与生存权冲突 | 第11-13页 |
一、解雇限制的全球化实践 | 第11页 |
二、生存权优位以及权利冲突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我国现行劳动立法中解雇限制问题凸显 | 第13-17页 |
一、禁止解雇情形模糊导致企业滥用解雇权 | 第13页 |
二、特殊用工形式下的劳动者在解雇保护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 第13-15页 |
三、解雇限制的程序救济途径难以拓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解雇限制法理分析 | 第17-24页 |
第一节 解雇限制法理脉络 | 第17-19页 |
一、解雇限制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二、基于劳动屈从性衍生的解雇限制理念 | 第18页 |
三、宪法视域下的解雇限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主要工业国家解雇限制理论发展 | 第19-24页 |
一、英国:判例法上的不当解雇和成文法上的不公平解雇 | 第19-20页 |
二、美国:特立独行的解雇自由制度 | 第20-21页 |
三、德国:寄托于民法体系下之完备解雇保护制度 | 第21-22页 |
四、日本:解雇自由基础上的终身雇佣制和“解雇权滥用法理” | 第22-23页 |
五、各国解雇限制制度选择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解雇限制的基本规制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我国解雇限制的立法状况 | 第24-28页 |
一、解雇限制程度分析 | 第24-27页 |
二、不容乐观的社会现状折射出我国解雇限制程度的现实困窘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解雇限制程度“宽严”之争 | 第28-30页 |
一、《劳动合同法》颁行前后学界对于解雇限制程度的争鸣 | 第28-29页 |
二、“宽严”之争背后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以多维度视角恰当评述我国解雇限制程度 | 第30-33页 |
一、现行解雇事由缺乏对特殊劳动关系以及推定解雇保护的规定 | 第30-31页 |
二、解雇程序不完善,违反程序解雇效力未定 | 第31页 |
三、解雇救济制度明显不足,违法成本有待提高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解雇限制规则的实施与完善 | 第33-38页 |
第一节 解雇程序要件的制度约束 | 第33-34页 |
一、预告通知期制度的完善 | 第33页 |
二、细化现有法定解雇程序,增加强制性三方协商机制 | 第33-34页 |
三、解雇救济上加大企业违法成本 | 第34页 |
第二节 区别适用解雇限制制度 | 第34-35页 |
一、劳动者分层保护说 | 第34页 |
二、区别适用解雇限制方能不偏不倚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构建以工会立法为核心的集体劳动法律规范 | 第35-38页 |
一、《劳动合同法》中工会法律地位分析 | 第35-36页 |
二、在“劳弱资强”的格局下,完善我国工会立法之必要 | 第36页 |
三、以工会立法为切入点催生集体劳动法律规范之完善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