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回音壁模式的微球慢光产生理论及传感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微球谐振腔在传感中的应用 | 第13-17页 |
1.2.1 气体浓度传感器 | 第13-14页 |
1.2.2 加速度传感器 | 第14-16页 |
1.2.3 压力传感器 | 第16页 |
1.2.4 生物传感器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1 慢光产生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光纤陀螺仪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3 慢光光纤陀螺仪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第2章 微球的回音壁模式及其慢光特性 | 第23-33页 |
2.1 微球谐振腔的回音壁模式 | 第23-27页 |
2.1.1 光学回音壁模式的简介 | 第23-25页 |
2.1.2 微球谐振腔的品质因数 | 第25-26页 |
2.1.3 微球谐振腔的回音壁模式调节 | 第26-27页 |
2.2 慢光的概念 | 第27-30页 |
2.2.1 包络方程 | 第28-29页 |
2.2.2 相速度与群速度 | 第29-30页 |
2.3 微球谐振腔产生慢光的时域解释 | 第30-31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微球谐振腔的理论分析 | 第33-63页 |
3.1 微球-光纤耦合系统 | 第33-39页 |
3.1.1 耦合矩阵方法 | 第33-35页 |
3.1.2 回音壁模式下单个微球谐振腔的耦合理论 | 第35-37页 |
3.1.3 回音壁模式下多个微球谐振腔的耦合理论 | 第37-39页 |
3.2 微球谐振腔半径求解 | 第39-45页 |
3.2.1 本征方程 | 第39-41页 |
3.2.2 近似法求解本征频率 | 第41-43页 |
3.2.3 微球谐振腔直径的优化 | 第43-45页 |
3.3 微球谐振腔的有效相移及透射率的特性分析 | 第45-56页 |
3.3.1 有效相移与色散关系 | 第45-46页 |
3.3.2 有效相移及透射率的计算 | 第46-51页 |
3.3.3 耦合系数对有效相移及透射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4 距离对有效相移及透射率的影响 | 第53-56页 |
3.4 微球谐振腔有效延时的特性分析 | 第56-61页 |
3.4.1 有效延时的计算 | 第56-57页 |
3.4.2 耦合系数对有效延时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3 微球与光纤间距离对有效延时的影响 | 第59-61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光纤陀螺仪的基本原理及实验设计 | 第63-79页 |
4.1 光纤陀螺仪的测量原理 | 第63-68页 |
4.1.1 萨格奈克效应 | 第63-64页 |
4.1.2 光纤陀螺仪的分类及特点 | 第64-65页 |
4.1.3 干涉式光纤陀螺仪 | 第65-67页 |
4.1.4 谐振型光纤陀螺仪 | 第67-68页 |
4.2 实验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 | 第68-78页 |
4.2.1 电源设计 | 第68-71页 |
4.2.2 光源设计 | 第71-75页 |
4.2.3 检测部分设计 | 第75-78页 |
4.3 本章总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慢光光纤陀螺仪基本理论及特性分析 | 第79-91页 |
5.1 慢光可提高光纤陀螺仪灵敏度的理论研究 | 第79-80页 |
5.2 慢光光纤陀螺仪的特性理论分析 | 第80-84页 |
5.2.1 灵敏度分析 | 第80-83页 |
5.2.2 噪声分析 | 第83页 |
5.2.3 稳定度分析 | 第83-84页 |
5.3 慢光光纤陀螺仪的设计与优化 | 第84-89页 |
5.3.1 微球谐振腔相关参数的优化 | 第84-86页 |
5.3.2 微球谐振腔的封装 | 第86-88页 |
5.3.3 慢光光纤陀螺仪的设计 | 第88-89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