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数据可视化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数据可视化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18-21页 |
第2章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 第21-31页 |
2.1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 第21-26页 |
2.1.1 数字图像处理的起源 | 第21-23页 |
2.1.2 数字图像基本概念 | 第23-26页 |
2.2 数字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图像变换 | 第27页 |
2.2.2 图像编码压缩 | 第27-28页 |
2.2.3 图像增强和复原 | 第28页 |
2.2.4 图像分割 | 第28页 |
2.2.5 图像描述 | 第28-29页 |
2.2.6 图像分类识别 | 第29页 |
2.3 数字图像处理的工具 | 第29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金属漏磁检测数据的预处理及曲线显示 | 第31-41页 |
3.1 漏磁检测数据的预处理 | 第31-35页 |
3.1.1 采样漏磁数据的放大倍数调整 | 第31-32页 |
3.1.2 传感器漏磁数据调整及偏差消除 | 第32-33页 |
3.1.3 漏磁数据的小波去噪处理 | 第33-35页 |
3.2 漏磁数据的显示流程 | 第35-36页 |
3.3 数据的曲线显示效果 | 第36-39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金属漏磁缺陷检测数据的最优图像增强处理 | 第41-69页 |
4.1 缺陷检测数据的灰度变换实现 | 第41-44页 |
4.2 灰度图像增强处理方法及步骤 | 第44-45页 |
4.2.1 图像增强的方法 | 第44-45页 |
4.2.2 金属漏磁数据图像增强的最优处理步骤 | 第45页 |
4.3 三种插值方法对漏磁检测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45-48页 |
4.4 金属缺陷检测数据灰度图像平滑仿真效果及比较分析 | 第48-55页 |
4.4.1 检测数据的领域平均法处理效果比较 | 第49-51页 |
4.4.2 检测数据的中值滤波处理 | 第51-53页 |
4.4.3 检测数据的低通滤波处理及效果 | 第53-55页 |
4.5 金属缺陷检测数据图像尖锐化处理及仿真效果比较 | 第55-60页 |
4.5.1 基于一阶微分算子的漏磁检测数据锐化增强效果比较 | 第55-58页 |
4.5.2 拉普拉斯的漏磁检测数据锐化增强 | 第58-60页 |
4.6 金属缺陷检测数据彩色图像处理及仿真效果 | 第60-64页 |
4.6.1 全彩色和伪彩色基本理论 | 第61页 |
4.6.2 伪彩色的RGB模型 | 第61-62页 |
4.6.3 金属缺陷检测数据伪彩色图像处理方法 | 第62-64页 |
4.7 金属漏磁数据最优图像增强处理结果及分析 | 第64-67页 |
4.8 本章总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金属漏磁缺陷检测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 | 第69-75页 |
5.1 开发环境介绍 | 第69-70页 |
5.2 可视化系统设计 | 第70-74页 |
5.2.1 系统的流程设计 | 第70-71页 |
5.2.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71-72页 |
5.2.3 数据可视化界面 | 第72-74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得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