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清前期江南地区“富民”阶层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第9-10页
        一、 重要性和必要性第9-10页
        二、 个人学术兴趣第10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第10-14页
        一、 国内研究第11-13页
        二、 国外研究第13-14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一、 研究内容第14-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的基本状况第16-24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的产生第16-19页
        一、 历史渊源第17-18页
        二、 历史影响第18-19页
    第二节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的界定第19-22页
        一、 富民阶层的经济特性第20-21页
        二、 富民阶层的文化特性第21-22页
    第三节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的社会影响第22-24页
        一、 积极作用第22-23页
        二、 消极因素第23-24页
第三章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与统治阶级的关系第24-40页
    第一节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与统治阶级的统一第24-34页
        一、 统治阶级对江南地区“富民”阶层的政策扶持第24-32页
        二、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对统治阶级的经济资助第32-34页
    第二节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与统治者的对立第34-40页
        一、 统治阶级对江南地区“富民”阶层的压制第34-37页
        二、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对统治阶级的反抗第37-40页
第四章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的经济活动第40-62页
    第一节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形成背景第40-47页
        一、 民族大统一的稳定时期第40-42页
        二、 人口的大发展时期第42-45页
        三、 城镇经济和工商业的活跃时期第45-47页
    第二节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的主要经济形式第47-53页
        一、 商贩活动——以徽商为例第47-50页
        二、 手工业营生第50页
        三、 聚众开矿第50-52页
        四、 入山制茶第52-53页
    第三节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的经济思想第53-62页
        一、 自为论第53-55页
        二、 保富论第55-58页
        三、 工商兼本论第58-60页
        四、 科技富民论第60-62页
第五章 江南地区“富民”阶层的文化教育第62-74页
    第一节 文化解构第62-66页
        一、 贾而好儒第62-63页
        二、 言传身教第63-65页
        三、 文化传播第65-66页
    第二节 城乡教育第66-70页
        一、 重视启蒙教育第66-69页
        二、 资助教育机构第69-70页
    第三节 家学传承第70-74页
        一、 重视家学传承第70-71页
        二、 守护家学流传第71-72页
        三、 促进家学融合第72-74页
第六章 结论及启示第74-89页
    第一节 结论第74-86页
        一、 “富民”阶层的政治民主化第74-82页
        二、 “富民”阶层的经济自由化第82-83页
        三、 “富民”阶层的文化多元化第83-86页
    第二节 启示第86-89页
        一、 “先富”与“后富”的关系第86页
        二、 “先富”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86-87页
        三、 “先富”的积极意义第87-89页
结语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一、 文献类第90-92页
    二、 今人著作第92-93页
    三、 研究论文第93-9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武安地区汉代城址研究
下一篇:两汉陈留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