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前言 | 第14-35页 |
| ·害虫生物型 | 第14-19页 |
| ·害虫生物型的概念 | 第14-15页 |
| ·害虫生物型的形成机制 | 第15-16页 |
| ·蚜虫生物型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麦蚜与大麦黄矮病毒的关系 | 第19-27页 |
| ·大麦黄矮病毒生物学特征 | 第19-21页 |
| ·蚜虫循回型(circulative)传毒的分子机制 | 第21-25页 |
| ·蚜虫种内传毒效率差异研究 | 第25-27页 |
| ·蚜虫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27-33页 |
| ·蚜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 ·蚜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子基础 | 第28-30页 |
| ·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30-33页 |
| ·立题依据 | 第33-3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 ·虫源 | 第35-37页 |
| ·供试小麦品种(系) | 第37页 |
| ·病毒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6页 |
| ·室内苗期抗蚜性鉴定方法 | 第38-39页 |
| ·田间成株期抗蚜性鉴定方法 | 第39-40页 |
| ·总RNA 的提取步骤 | 第40页 |
| ·RT-PCR 扩增及测序分析 | 第40-41页 |
| ·传毒效率的检测方法 | 第41-43页 |
| ·蚜虫总基因组DNA 的提取步骤 | 第43-44页 |
| ·PCR 引物、反应体系及步骤 | 第44页 |
| ·PCR 扩增产物检测及测序 | 第44-45页 |
| ·麦长管蚜mtDNA-COI 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8页 |
| ·麦长管蚜生物型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46-54页 |
| ·苗期室内抗蚜性鉴定 | 第46-53页 |
| ·成株期田间抗蚜性鉴定 | 第53-54页 |
| ·麦长管蚜对大麦黄矮病传毒能力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 ·BYDV 病毒的鉴定 | 第54-55页 |
| ·BYDV-PAV 株系的聚类分析 | 第55-56页 |
| ·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传毒效率比较 | 第56-57页 |
| ·麦长管蚜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57-68页 |
| ·总DNA 的提取 | 第57-58页 |
| ·麦长管蚜mtDNA 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及单倍型分析 | 第58-64页 |
| ·麦长管蚜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 第64-66页 |
| ·麦长管蚜群体遗传结构的分子方差分析 | 第66页 |
| ·基于mtDNA-COI 基因的麦长管蚜群体结构演化分析 | 第66-68页 |
| 4 讨论 | 第68-75页 |
| ·麦长管蚜生物型 | 第68-70页 |
| ·麦长管蚜生物型鉴定标准 | 第68页 |
| ·小麦抗蚜基因 | 第68-69页 |
| ·中国麦长管蚜生物型的分化 | 第69-70页 |
| ·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对大麦黄矮病传毒能力 | 第70-72页 |
| ·BYDVs 与传播介体的专化性关系 | 第70-71页 |
| ·不同地理种群蚜虫传毒能力的差异 | 第71-72页 |
| ·麦长管蚜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72-75页 |
| ·麦长管蚜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 第72页 |
| ·麦长管蚜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 第72-74页 |
| ·麦长管蚜种群间的系统发育及群体演化 | 第74-75页 |
| 5 结论 | 第75-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93页 |
| 附录 | 第93-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2-103页 |
|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