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轩笔记》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第三节 本文内容 | 第9-10页 |
第一章 《听雨轩笔记》的作者及其家世生平 | 第10-17页 |
第一节 作者的确定 | 第10页 |
第二节 作者家世及生平 | 第10-17页 |
第二章 《听雨轩笔记》的思想价值 | 第17-26页 |
第一节 仁者情怀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忠义气节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惜物爱才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劝惩世人 | 第21-23页 |
第五节 时代局限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听雨轩笔记》的艺术价值 | 第26-36页 |
第一节 人物形象 | 第26-29页 |
第二节 神鬼精怪形象 | 第29-32页 |
第三节 山水景物形象 | 第32-36页 |
第四章 《听雨轩笔记》的史料价值 | 第36-43页 |
第一节 政治军事方面的史料价值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经济方面的史料价值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司法方面的史料价值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文学史方面的史料价值 | 第39-40页 |
第五节 文学史方面的史料价值 | 第40-41页 |
第六节 社会生活方面的史料价值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聊斋志异》与《听雨轩笔记》的比较研究 | 第43-52页 |
第一节 作者之比较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作品之比较 | 第45-52页 |
总结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