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我国专业类高校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插图索引第9-10页
附表索引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20页
        1.2.1 已有研究回顾第14-19页
        1.2.2 文献综述小结第19-20页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20-22页
        1.3.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2 论文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专业类高校与专业类高校评价第22-29页
    2.1 专业类高校的基本特征第22-23页
    2.2 专业类高校评价标准与指标的探构第23-26页
        2.2.1 专业类高校评价标准的探构第23-25页
        2.2.2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的探构第25-26页
    2.3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第26-29页
        2.3.1 结果性评价指标与形成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第26-27页
        2.3.2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第27页
        2.3.3 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第27页
        2.3.4 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第27-29页
第3章 专业类高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9-44页
    3.1 专业类高校评价标准的遴选和评价指标的选定第29-31页
    3.2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的筛选与修订第31-36页
        3.2.1 样本选定及样本情况第31-32页
        3.2.2 运用因素分析筛选指标第32-35页
        3.2.3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量表的信度检验第35-36页
    3.3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6-41页
        3.3.1 建立专业类高校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第36-37页
        3.3.2 建立专业类高校评价体系各层次结构的判断矩阵第37-39页
        3.3.3 计算专业类高校评价各级指标的权重第39-41页
    3.4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与运用第41-44页
第4章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不足与展望第44-52页
    4.1 我国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第44-48页
        4.1.1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设置均衡第45页
        4.1.2 评价主体多元化第45页
        4.1.3 综合评价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第45-46页
        4.1.4 分类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第46-47页
        4.1.5 侧重高校质量与发展潜力的评价第47页
        4.1.6 指标之间相对独立,概括凝练,兼顾公平第47-48页
    4.2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第48-49页
        4.2.1 样本的局限导致指标体系的精确性有待提高第48页
        4.2.2 定性指标的模糊性使评价操作较为复杂第48页
        4.2.3 部分二级指标需要进一步调查测量和完善第48-49页
        4.2.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49页
    4.3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的展望第49-52页
        4.3.1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加深入第49-50页
        4.3.2 专业类高校自我评价更加主动和自觉第50页
        4.3.3 用人单位与高校互动合作加强第50-52页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60页
附录B 专业类高校评价指标的遴选及权重确定调查问卷第60-62页
附录C 第一次因素分析结果第62-63页
附录D 第二次因素分析结果第63-64页
附录E 第三次因素分析结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