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平台浮托安装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海上平台安装方法 | 第13-16页 | 
| 1.2 浮托法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 2 海上平台浮托法安装概述 | 第22-38页 | 
| 2.1 浮托法安装主要程序 | 第22-26页 | 
| 2.2 浮托法安装的关键设备 | 第26-30页 | 
| 2.2.1 浮托驳船 | 第26-27页 | 
| 2.2.2 桩腿耦合装置 | 第27-28页 | 
| 2.2.3 组块支撑装置 | 第28-29页 | 
| 2.2.4 护舷系统 | 第29-30页 | 
| 2.2.5 定位系统 | 第30页 | 
| 2.3 浮托法技术简介 | 第30-3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浮托驳船频域水动力性能研究 | 第38-62页 | 
| 3.1 三维势流理论 | 第38-41页 | 
| 3.1.1 坐标系 | 第38-39页 | 
| 3.1.2 速度势 | 第39-41页 | 
| 3.2 驳船频域运动方程 | 第41-44页 | 
| 3.2.1 水动力系数矩阵求解 | 第41-43页 | 
| 3.2.2 一阶波浪力 | 第43-44页 | 
| 3.3 二阶波浪力 | 第44-45页 | 
| 3.4 ANSYS-AQWA 软件简介 | 第45-48页 | 
| 3.4.1 软件概述 | 第45-46页 | 
| 3.4.2 本文应用模块简介 | 第46-48页 | 
| 3.4.3 浮托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 3.5 浮托法水动力模型 | 第48-50页 | 
| 3.5.1 驳船 | 第49页 | 
| 3.5.2 上部组块 | 第49-50页 | 
| 3.6 浮托驳船频域计算 | 第50-60页 | 
| 3.6.1 附加质量与阻尼系数 | 第51-54页 | 
| 3.6.2 一阶波浪力(矩)传递函数 RAO | 第54-58页 | 
| 3.6.3 二阶平均漂移力(矩)传递函数 RAO | 第58-59页 | 
| 3.6.4 浮托驳船固有周期 | 第59-60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4 浮托驳船时域耦合运动响应分析 | 第62-76页 | 
| 4.1 驳船时域运动方程 | 第62-63页 | 
| 4.2 时域耦合分析模型 | 第63-65页 | 
| 4.2.1 模型介绍 | 第63-65页 | 
| 4.2.2 数值计算工况 | 第65页 | 
| 4.3 浮托数值模型系统响应 | 第65-71页 | 
| 4.3.1 上部组块关键点运动 | 第66-68页 | 
| 4.3.2 驳船舷侧关键点运动 | 第68-70页 | 
| 4.3.3 驳船就位状态系泊力 | 第70-71页 | 
| 4.4 系泊系统优选 | 第71-7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5 浮托安装中撞击力研究 | 第76-89页 | 
| 5.1 驳船舷侧撞击力研究 | 第76-83页 | 
| 5.1.1 刚性碰撞撞击力研究 | 第77-80页 | 
| 5.1.2 柔性碰撞撞击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80-83页 | 
| 5.2 垂向撞击力研究 | 第83-87页 | 
| 5.2.1 波高变化影响 | 第84-85页 | 
| 5.2.2 谱峰周期变化影响 | 第85-86页 | 
| 5.2.3 风浪流入射角度变化影响 | 第86-8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个人简历 | 第96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