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7-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研究思路 | 第7-8页 |
|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 ·分析与综合研究法 | 第8-9页 |
| ·具体与抽象研究法 | 第9页 |
| ·历史和逻辑研究法 | 第9-10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第三部分 我国反垄断执法所面临的挑战 | 第12-16页 |
| ·市场经济的概念以及垄断的产生 | 第12-13页 |
| ·垄断行为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 ·我国反垄断执法面临的挑战 | 第14-16页 |
| 第四部分 美国反垄断法中“相关市场”划分方法之分析 | 第16-25页 |
| ·相关市场的概念 | 第16-18页 |
| ·“同质产品认定法”的提出 | 第18-19页 |
| ·“需求交叉弹性判定法”的提出 | 第19-20页 |
| ·“次级市场理论” | 第20-21页 |
| ·“商品群”理论 | 第21-23页 |
| ·“SSNIP 测定法” | 第23页 |
| ·最优的“相关市场”界定法 | 第23-25页 |
| 第五部分“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的原则”的博弈 | 第25-36页 |
| ·从“本身违法原则”到“合理原则”美国走了多久 | 第25-26页 |
| ·“固定价格协议” | 第26-28页 |
| ·“划分市场” | 第28-30页 |
| ·“拒绝交易” | 第30-32页 |
| ·“搭售行为” | 第32-33页 |
| ·“限制转售价格” | 第33-34页 |
| ·“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的特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 第34-36页 |
| 第六部分 我国反垄断执法的选择 | 第36-40页 |
| ·从制度层面上完善《反垄断法》的实施 | 第36-37页 |
| ·加快反垄断执法《技术指南》的制定 | 第36页 |
| ·建立健全经济数据统计系统 | 第36页 |
| ·提高反垄断执法者的执法水平 | 第36-37页 |
| ·针对我国国情,适时调整“相关市场”划分方法 | 第37页 |
| ·鼓励“合理原则”在非行政垄断领域的运用 | 第37-38页 |
| ·利用“本身违法原则”规制行政垄断行为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个人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