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本文工程背景 | 第12-14页 |
1.1.2 工程所处垃圾填埋场历史 | 第14-15页 |
1.1.3 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1.4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5-18页 |
1.2.1 垃圾土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垃圾土应力-应变关系与模型参数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垃圾土的改良研究 | 第17页 |
1.2.4 钻孔灌注桩成桩扩径现象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5 垃圾土土压力分布特征研究 | 第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3.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青岛填海垃圾场生活垃圾土物理力学性质基础试验 | 第21-37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青岛生活垃圾土基本物理性质 | 第21-27页 |
2.2.1 青岛生活垃圾土天然密度 | 第21-22页 |
2.2.2 青岛生活垃圾土天然含水率 | 第22页 |
2.2.3 青岛生活垃圾土孔隙比 | 第22-23页 |
2.2.4 青岛生活垃圾土物质组成 | 第23-24页 |
2.2.5 青岛垃圾土土粒粒径分布 | 第24-25页 |
2.2.6 青岛垃圾渗滤液成分与性质 | 第25-26页 |
2.2.7 青岛生活垃圾土中有机物含量 | 第26-27页 |
2.3 青岛生活垃圾土压缩性室内试验研究 | 第27-30页 |
2.4 青岛生活垃圾土抗剪强度室内试验研究 | 第30-31页 |
2.5 青岛生活垃圾土野外渗透试验及结果 | 第31-32页 |
2.6 垃圾土现场参数反算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 | 第32-34页 |
2.7 青岛生活垃圾土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 第34-36页 |
2.8 青岛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垃圾土物理力学性质规律小结 | 第36-37页 |
3 垃圾土中钻孔桩施工塌孔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53页 |
3.1 概述 | 第37-38页 |
3.2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问题 | 第38-40页 |
3.2.1 钻孔灌注桩简介 | 第38页 |
3.2.2 泥浆护壁稳定性 | 第38-39页 |
3.2.3 孔壁稳定性分析 | 第39-40页 |
3.3 垃圾土中钻孔灌注桩的塌孔、扩径现象 | 第40页 |
3.3.1 钻孔灌注桩泥浆指标 | 第40页 |
3.3.2 孔灌注桩塌孔现象及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3.4 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模型与计算参数 | 第40-43页 |
3.5 钻孔灌注桩塌孔、扩径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0页 |
3.5.1 垃圾土的工程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3.5.2 渗滤液造成泥浆护壁失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3.5.3 垃圾土层厚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3.6 钻孔灌注桩塌孔、扩径的防护措施 | 第50-52页 |
3.6.1 物理措施 | 第50页 |
3.6.2 化学措施 | 第50页 |
3.6.3 施工工艺改良措施 | 第50-52页 |
3.7 小结 | 第52-53页 |
4 垃圾土环境中基坑土压力实测分析 | 第53-64页 |
4.1 土压力计算方法与垃圾土土压力 | 第53-58页 |
4.1.1 朗肯主动土压力 | 第53-54页 |
4.1.2 垃圾土剪切强度参数的变化 | 第54页 |
4.1.3 垃圾土土压力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 第54-58页 |
4.2 不同支护条件下垃圾土层土压力监测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4.3 垃圾土中土压力与位移的关系 | 第59-60页 |
4.4 垃圾土中主动土压力在开挖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 | 第60-61页 |
4.5 主动土压力系数的变化分析 | 第61-62页 |
4.6 垃圾土中土压力分布与普通土土压力的对比 | 第62-63页 |
4.7 小结 | 第63-64页 |
5 垃圾土环境中深基坑变形特点与合理数值计算参数选取 | 第64-91页 |
5.1 基本计算方法与原理 | 第64-66页 |
5.1.1 围护桩的受力与变形理论 | 第64-65页 |
5.1.2 围护桩内力计算 | 第65页 |
5.1.3 支撑轴力计算 | 第65页 |
5.1.4 地表沉降计算 | 第65-66页 |
5.2 监测断面测点布设图 | 第66-68页 |
5.3 三种不同支护形式的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实测数据分析 | 第68-71页 |
5.3.1 首道钢筋混凝土支撑+4 道钢支撑(A 区) | 第68-69页 |
5.3.2 三道钢支撑围护结构(C2 区) | 第69-70页 |
5.3.3 双排桩桩体位移(B1 区) | 第70-71页 |
5.4 支撑轴力实测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5.5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特点 | 第72-73页 |
5.6 垃圾土环境中基坑开挖数值计算分析 | 第73-79页 |
5.6.1 场区垃圾土受力历史与开挖工况 | 第73-75页 |
5.6.2 常用计算模型介绍与垃圾土模型选取 | 第75-76页 |
5.6.3 硬化模型(Hardening Soil model)及其参数 | 第76-79页 |
5.6.4 垃圾土本构模型选取及垃圾土模型参数 | 第79页 |
5.7 垃圾土层中基坑开挖不同形式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 | 第79-89页 |
5.7.1 首道钢筋砼支撑+多道钢支撑形式 | 第79-81页 |
5.7.2 多道钢支撑形式 | 第81-84页 |
5.7.3 双排桩形式 | 第84-86页 |
5.7.4 对比分析与结论 | 第86-89页 |
5.8 结论与建议 | 第89-91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