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垃圾土环境中深基坑工程开挖难点与措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5页
        1.1.1 本文工程背景第12-14页
        1.1.2 工程所处垃圾填埋场历史第14-15页
        1.1.3 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15页
        1.1.4 本文研究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第15-18页
        1.2.1 垃圾土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第15-16页
        1.2.2 垃圾土应力-应变关系与模型参数研究第16-17页
        1.2.3 垃圾土的改良研究第17页
        1.2.4 钻孔灌注桩成桩扩径现象的研究第17-18页
        1.2.5 垃圾土土压力分布特征研究第18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内容与创新点第18-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3.3 本文的创新点第19页
        1.3.4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青岛填海垃圾场生活垃圾土物理力学性质基础试验第21-37页
    2.1 概述第21页
    2.2 青岛生活垃圾土基本物理性质第21-27页
        2.2.1 青岛生活垃圾土天然密度第21-22页
        2.2.2 青岛生活垃圾土天然含水率第22页
        2.2.3 青岛生活垃圾土孔隙比第22-23页
        2.2.4 青岛生活垃圾土物质组成第23-24页
        2.2.5 青岛垃圾土土粒粒径分布第24-25页
        2.2.6 青岛垃圾渗滤液成分与性质第25-26页
        2.2.7 青岛生活垃圾土中有机物含量第26-27页
    2.3 青岛生活垃圾土压缩性室内试验研究第27-30页
    2.4 青岛生活垃圾土抗剪强度室内试验研究第30-31页
    2.5 青岛生活垃圾土野外渗透试验及结果第31-32页
    2.6 垃圾土现场参数反算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第32-34页
    2.7 青岛生活垃圾土应力-应变关系分析第34-36页
    2.8 青岛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垃圾土物理力学性质规律小结第36-37页
3 垃圾土中钻孔桩施工塌孔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第37-53页
    3.1 概述第37-38页
    3.2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问题第38-40页
        3.2.1 钻孔灌注桩简介第38页
        3.2.2 泥浆护壁稳定性第38-39页
        3.2.3 孔壁稳定性分析第39-40页
    3.3 垃圾土中钻孔灌注桩的塌孔、扩径现象第40页
        3.3.1 钻孔灌注桩泥浆指标第40页
        3.3.2 孔灌注桩塌孔现象及存在的问题第40页
    3.4 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模型与计算参数第40-43页
    3.5 钻孔灌注桩塌孔、扩径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3-50页
        3.5.1 垃圾土的工程性质影响因素分析第43-46页
        3.5.2 渗滤液造成泥浆护壁失效影响因素分析第46-48页
        3.5.3 垃圾土层厚度的影响第48-50页
    3.6 钻孔灌注桩塌孔、扩径的防护措施第50-52页
        3.6.1 物理措施第50页
        3.6.2 化学措施第50页
        3.6.3 施工工艺改良措施第50-52页
    3.7 小结第52-53页
4 垃圾土环境中基坑土压力实测分析第53-64页
    4.1 土压力计算方法与垃圾土土压力第53-58页
        4.1.1 朗肯主动土压力第53-54页
        4.1.2 垃圾土剪切强度参数的变化第54页
        4.1.3 垃圾土土压力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第54-58页
    4.2 不同支护条件下垃圾土层土压力监测数据分析第58-59页
    4.3 垃圾土中土压力与位移的关系第59-60页
    4.4 垃圾土中主动土压力在开挖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第60-61页
    4.5 主动土压力系数的变化分析第61-62页
    4.6 垃圾土中土压力分布与普通土土压力的对比第62-63页
    4.7 小结第63-64页
5 垃圾土环境中深基坑变形特点与合理数值计算参数选取第64-91页
    5.1 基本计算方法与原理第64-66页
        5.1.1 围护桩的受力与变形理论第64-65页
        5.1.2 围护桩内力计算第65页
        5.1.3 支撑轴力计算第65页
        5.1.4 地表沉降计算第65-66页
    5.2 监测断面测点布设图第66-68页
    5.3 三种不同支护形式的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实测数据分析第68-71页
        5.3.1 首道钢筋混凝土支撑+4 道钢支撑(A 区)第68-69页
        5.3.2 三道钢支撑围护结构(C2 区)第69-70页
        5.3.3 双排桩桩体位移(B1 区)第70-71页
    5.4 支撑轴力实测数据分析第71-72页
    5.5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特点第72-73页
    5.6 垃圾土环境中基坑开挖数值计算分析第73-79页
        5.6.1 场区垃圾土受力历史与开挖工况第73-75页
        5.6.2 常用计算模型介绍与垃圾土模型选取第75-76页
        5.6.3 硬化模型(Hardening Soil model)及其参数第76-79页
        5.6.4 垃圾土本构模型选取及垃圾土模型参数第79页
    5.7 垃圾土层中基坑开挖不同形式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第79-89页
        5.7.1 首道钢筋砼支撑+多道钢支撑形式第79-81页
        5.7.2 多道钢支撑形式第81-84页
        5.7.3 双排桩形式第84-86页
        5.7.4 对比分析与结论第86-89页
    5.8 结论与建议第89-91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91-92页
    6.2 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致谢第97-9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岭南水系空间景观规划
下一篇:吉林省东部山地丘陵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桦甸市八道河子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