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28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28-29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9-3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9-32页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32-34页 |
1.4.1 论文创新之处 | 第32页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32-34页 |
第2章 产业经济福利的理论基础 | 第34-47页 |
2.1 产业经济福利内涵 | 第34-38页 |
2.1.1 福利 | 第34-35页 |
2.1.2 经济福利 | 第35-36页 |
2.1.3 产业经济福利 | 第36-38页 |
2.2 产业经济福利核算理论 | 第38-43页 |
2.2.1 个人福利的可测度性 | 第39-40页 |
2.2.2 产业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 | 第40-41页 |
2.2.3 产业经济福利测度思路 | 第41-43页 |
2.3 产业福利经济战略选择理论 | 第43-47页 |
2.3.1 产业层次福利水平 | 第43-44页 |
2.3.2 产业层次福利改进 | 第44-45页 |
2.3.3 产业经济福利提升的战略选择 | 第45-47页 |
第3章 产业经济福利测度框架及模型构建 | 第47-62页 |
3.1 经济福利测度方法 | 第47-51页 |
3.1.1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 | 第47-49页 |
3.1.2 基于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指数测度方法 | 第49-50页 |
3.1.3 基于生活满意度的主观福利测度方法 | 第50-51页 |
3.2 产业经济福利测度框架及原则 | 第51-55页 |
3.2.1 产业经济福利测度框架依据 | 第52-53页 |
3.2.2 产业经济福利测度框架 | 第53-55页 |
3.2.3 产业经济福利测度原则 | 第55页 |
3.3 产业经济福利测度模型构建 | 第55-62页 |
3.3.1 指标选取 | 第56页 |
3.3.2 指标说明 | 第56-59页 |
3.3.3 模型构建 | 第59-62页 |
第4章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测度分析 | 第62-90页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62-68页 |
4.1.1 关于产业实际劳动收入的核算 | 第62-64页 |
4.1.2 关于产业税收收入的核算 | 第64-65页 |
4.1.3 关于环境污染福利损失的核算 | 第65-67页 |
4.1.4 关于产业资本红利等收入的核算 | 第67-68页 |
4.2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测度分析 | 第68-80页 |
4.2.1 中国三次产业经济福利绝对水平分析 | 第68-72页 |
4.2.2 中国三次产业经济福利系数测度分析 | 第72-77页 |
4.2.3 中国三次产业经济福利相对水平分析 | 第77-80页 |
4.3 中国典型行业经济福利水平测度分析 | 第80-87页 |
4.3.1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80-82页 |
4.3.2 中国典型行业经济福利系数分析 | 第82-85页 |
4.3.3 中国典型行业经济福利水平分析 | 第85-87页 |
4.4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总体评价 | 第87-90页 |
4.4.1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有待提升 | 第87-88页 |
4.4.2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变动规律 | 第88-90页 |
第5章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0-104页 |
5.1 产业结构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90-96页 |
5.1.1 产值结构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90-94页 |
5.1.2 就业结构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94-96页 |
5.2 劳动与资本收入份额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96-100页 |
5.2.1 劳动收入份额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96-97页 |
5.2.2 资本收益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3 技术利用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1 科技投入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100页 |
5.3.2 技术开发利用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4 经济政策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5.4.1 收入分配政策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4.2 财政政策对中国产业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第6章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提升的战略选择 | 第104-115页 |
6.1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提升的战略选择机理 | 第104-107页 |
6.1.1 中国产业福利结构选择 | 第105-106页 |
6.1.2 中国产业资本结构选择 | 第106页 |
6.1.3 中国产业技术结构选择 | 第106-107页 |
6.2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 | 第107-111页 |
6.2.1 产业基础薄弱 | 第107-108页 |
6.2.2 科技创新不足 | 第108-109页 |
6.2.3 经济改革滞后 | 第109-110页 |
6.2.4 政绩观念难改 | 第110-111页 |
6.3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提升的战略 | 第111-115页 |
6.3.1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提升的选择标准 | 第111-113页 |
6.3.2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提升应遵循的原则 | 第113页 |
6.3.3 中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提升的策略 | 第113-115页 |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15-127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115-120页 |
7.1.1 产业经济福利系数是研究产业经济福利水平的合理指标 | 第115-116页 |
7.1.2 我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有待提升 | 第116-118页 |
7.1.3 我国产业福利结构对产值结构具有引导作用 | 第118页 |
7.1.4 我国产业经济福利水平提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 | 第118-119页 |
7.1.5 福利系数标准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合理选择 | 第119-120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20-127页 |
7.2.1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 第120-121页 |
7.2.2 更新传统产业生产模式,助推资源环境永续发展 | 第121-122页 |
7.2.3 调整税制结构,实现三大产业福利协同增长 | 第122-123页 |
7.2.4 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增进个人福利 | 第123-125页 |
7.2.5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福利大幅提升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