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2.1 颗粒物光学特性计算与观测 | 第11-18页 |
1.2.2 颗粒物辐射效应数值模拟 | 第18-20页 |
1.2.3 颗粒物与气象相互作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颗粒物吸光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24-47页 |
2.1 观测地点、指标与试验方法 | 第24-31页 |
2.1.1 琉璃河观测站概况与观测时段选择 | 第24-25页 |
2.1.2 观测指标、仪器型号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2.1.3 光学计算与校验方法 | 第29-31页 |
2.2 质量控制与数据对比 | 第31-34页 |
2.3 采样期间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变化特征 | 第34-43页 |
2.3.1 颗粒物浓度及整体化学组成的变化特征 | 第34-38页 |
2.3.2 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分粒径化学组成的变化特征 | 第38-41页 |
2.3.3 颗粒物光学性质的变化特征 | 第41-43页 |
2.4 黑碳超聚合结构 | 第43-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黑碳老化过程与辐射效应数值模拟 | 第47-70页 |
3.1 黑碳老化过程数值模拟方法 | 第47-53页 |
3.1.1 气态污染物凝结对黑碳老化的影响 | 第48-51页 |
3.1.2 颗粒物凝并对颗粒物老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3.1.3 通用空气质量模式修改 | 第52-53页 |
3.2 三维空气质量模式模拟与模式校验 | 第53-65页 |
3.2.1 模型系统设置 | 第53-55页 |
3.2.2 校验数据来源 | 第55页 |
3.2.3 模型系统校验 | 第55-65页 |
3.3 黑碳老化过程对颗粒物浓度和辐射效应的影响评估 | 第65-69页 |
3.3.1 黑碳老化速率模拟 | 第65-67页 |
3.3.2 黑碳辐射效应的影响 | 第67-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颗粒物辐射效应对空气质量影响研究 | 第70-88页 |
4.1 空气质量模式和模拟情景设置 | 第70-72页 |
4.1.1 模式设置 | 第70页 |
4.1.2 模拟时间和区域 | 第70-71页 |
4.1.3 校验数据 | 第71页 |
4.1.4 情景设置 | 第71-72页 |
4.1.5 过程分析 | 第72页 |
4.2 颗粒物辐射效应对气象影响 | 第72-77页 |
4.3 颗粒物辐射效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第77-86页 |
4.3.1 颗粒物辐射效应对PM_(2.5)质量浓度影响 | 第77-80页 |
4.3.2 颗粒物辐射效应对PM_(2.5)组分影响 | 第80-81页 |
4.3.3 颗粒物辐射效应对不同过程的影响 | 第81-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颗粒物辐射效应减缓全球变暖与空气质量惩罚影响对比 | 第88-105页 |
5.1 模式设置与健康评估方法 | 第88-91页 |
5.1.1 空气质量模式与模拟情景设置 | 第88-90页 |
5.1.2 健康评估方法 | 第90-91页 |
5.2 PM2.5引起的健康影响评估 | 第91-98页 |
5.3 颗粒物辐射效应健康影响评估 | 第98-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5-107页 |
6.1 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建议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