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表面等离激元 | 第13-17页 |
1.2.1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SP)的特性和应用 | 第14-16页 |
1.2.2 表面等离激元材料 | 第16-17页 |
1.3 激子 | 第17-19页 |
1.4 LSP与激子的相互作用 | 第19-20页 |
1.5 LSP与激子的弱耦合 | 第20-26页 |
1.5.1 LSP增强拉曼散射 | 第20页 |
1.5.2 LSP增强荧光 | 第20-23页 |
1.5.3 LSP控制Forster共振能量转移 | 第23-26页 |
1.5.4 LSP增强光吸收 | 第26页 |
1.6 LSP与激子的强耦合 | 第26-29页 |
1.7 LSP控制随机激射 | 第29-32页 |
1.7.1 随机激射 | 第29-31页 |
1.7.2 LSP控制的随机激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8 表面等离激元放大的受激辐射(SPASER) | 第32-34页 |
1.9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测试设备 | 第36-40页 |
2.1 样品形貌表征 | 第36页 |
2.2 稳态-瞬态荧光光谱 | 第36页 |
2.3 X-ray衍射 | 第36-37页 |
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7页 |
2.5 拉曼光谱仪 | 第37页 |
2.6 FDTD仿真 | 第37-40页 |
第三章 LSP控制量子点间FRET的研究 | 第40-52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2.1 药品与试剂 | 第40-41页 |
3.2.2 Au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1页 |
3.2.3 Au@SiO_2核壳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41页 |
3.2.4 Au@SiO_2/QDs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3.3.1 Au@SiO_2/QDs的复合结构 | 第42-44页 |
3.3.2 SiO_2和Au颗粒对量子点荧光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3 距离对Au@SiO_2/QDs中FRET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 结论 | 第49-52页 |
第四章 花状银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SERS应用 | 第52-60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4.2.1 药品与试剂 | 第53-54页 |
4.2.2 花状Ag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4页 |
4.2.3 SERS样品的制备 | 第54页 |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4-58页 |
4.3.1 形貌的调控 | 第54-55页 |
4.3.2 相的相对含量控制 | 第55-57页 |
4.3.3 SERS应用 | 第57-58页 |
4.4 结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叶状CuO和球形CuO/Ag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 第60-68页 |
5.1 前言 | 第60-6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1页 |
5.2.1 药品与试剂 | 第61页 |
5.2.2 叶状CuO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61页 |
5.2.3 球形CuO/Ag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61页 |
5.2.4 光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61页 |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1-67页 |
5.3.1 CuO叶状结构 | 第61-64页 |
5.3.2 CuO/Ag复合结构 | 第64-65页 |
5.3.3 光催化降解应用 | 第65-67页 |
5.4 结论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利用核壳结构实现LSP控制的受激辐射研究 | 第68-80页 |
6.1 前言 | 第68-70页 |
6.2 实验 | 第70-71页 |
6.2.1 药品与试剂 | 第70页 |
6.2.2 空心Ag壳的制备 | 第70页 |
6.2.3 Au(Ag)@(SiO_2+Alexa Fluor 546)的制备 | 第70-71页 |
6.2.4 Ag@ZnO的制备 | 第71页 |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1-78页 |
6.3.1 (空心Ag壳+R6G)体系实现受激辐射 | 第71-73页 |
6.3.2 Ag(Au)@(SiO_2+Gain)实现LSP控制的随机激射 | 第73-75页 |
6.3.3 Ag@,ZnO核壳结构和其带边紫外发光增强 | 第75-78页 |
6.4 结论 | 第78-80页 |
第七章 LSP与量子点的激子强耦合的发光特性研究 | 第80-106页 |
7.1 引言 | 第80-81页 |
7.2 Ag纳米壳LSP与量子点中激子强耦合的发光特性研究 | 第81-100页 |
7.2.1 Ag纳米壳的制备 | 第81-82页 |
7.2.2 体系激发-接收荧光测试 | 第82-83页 |
7.2.3 LSP与激子强耦合的证明 | 第83-100页 |
7.3 Ag或Au纳米球LSP与量子点中激子强耦合的发光特性研究 | 第100-102页 |
7.4 不同体系强耦合激光能量阈值对比 | 第102-104页 |
7.5 结论 | 第104-106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06-110页 |
8.1 全文结论 | 第106-107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07页 |
8.3 展望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