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基本理论 | 第19-29页 |
| ·补偿及生态补偿 | 第19-24页 |
| ·补偿的含义 | 第19-20页 |
| ·生态补偿的含义及特征 | 第20-22页 |
| ·生态补偿的含义 | 第20-22页 |
| ·生态补偿的特征 | 第22页 |
| ·生态补偿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 第22-23页 |
| ·生态补偿的指导思想 | 第22-23页 |
| ·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 第23页 |
| ·生态补偿的目的 | 第23-24页 |
| ·生态补偿的类型 | 第24页 |
| ·农业生态补偿 | 第24-26页 |
| ·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 | 第24-25页 |
| ·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 | 第25页 |
| ·农业生态补偿的作用 | 第25-26页 |
|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 ·生态系统的平衡理论 | 第26页 |
| ·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6-27页 |
| ·外部性理论 | 第27页 |
| ·生态环境价值论 | 第27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 ·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法理基础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政府生态补偿机制分析 | 第29-36页 |
| ·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 | 第29-30页 |
| ·政府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角色 | 第29页 |
| ·政府的补偿方角色 | 第29-30页 |
| ·政府生态补偿的具体方式 | 第30页 |
| ·政府生态补偿的具体运作 | 第30-31页 |
| ·财政转移支付 | 第30页 |
| ·差异性的区域政策 | 第30-31页 |
| ·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 | 第31页 |
| ·生态税费制度 | 第31页 |
| ·政府生态补偿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 第31-36页 |
| ·政府实施生态补偿的优越性 | 第31-32页 |
| ·国外政府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 | 第32-34页 |
| ·日本“环保型农户”的补偿政策 | 第32页 |
| ·德国环境友好型生产项目的生态补偿 | 第32-33页 |
| ·美国防止水质污染的补偿对策 | 第33页 |
| ·瑞士的农业补偿政策 | 第33-34页 |
| ·政府生态补偿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 ·政府补偿的标准往往偏低 | 第34页 |
| ·政府支付标准单一 | 第34页 |
| ·政府补偿中缺少服务提供者和受益者的积极参与 | 第34页 |
| ·政府补偿强化了环境保护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的观念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市场生态补偿机制分析 | 第36-41页 |
| ·市场生态补偿的适用范围 | 第36-37页 |
| ·市场生态补偿的具体方式 | 第37页 |
| ·市场生态补偿的具体运作 | 第37-38页 |
| ·一对一交易 | 第37页 |
| ·开放的市场贸易 | 第37页 |
| ·生态标记 | 第37-38页 |
| ·市场生态补偿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 第38-41页 |
| ·市场生态补偿的优越性 | 第38页 |
| ·国外市场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 | 第38-39页 |
| ·美国的保护性耕地计划 | 第38页 |
| ·墨西哥的国际碳汇交易及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 | 第38-39页 |
| ·欧盟的生态标签体系 | 第39页 |
| ·市场生态补偿的局限性 | 第39-41页 |
| ·市场行为的逐利性 | 第39-40页 |
| ·市场交易一般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服务 | 第40页 |
| ·市场交易的双方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 | 第40页 |
| ·市场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 | 第41-47页 |
|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选择的指导思想 | 第41-42页 |
| ·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 第41页 |
| ·政府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 第41-42页 |
|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42页 |
| ·有利于实现补偿目的的原则 | 第42页 |
| ·有利于实现有效补偿的原则 | 第42页 |
| ·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 第42页 |
| ·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 第42-43页 |
| ·自然生态条件 | 第42页 |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42-43页 |
| ·国民生态保护意识 | 第43页 |
| ·不同机制的运行成本 | 第43页 |
| ·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具体思路 | 第43-47页 |
|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44页 |
| ·完善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税制 | 第44-45页 |
| ·实施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培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 第45-46页 |
| ·完善农业生态标签制度,引导公民绿色消费 | 第46页 |
|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