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板鹞风筝的艺术呈现与保护传承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板鹞风筝与文化生态学理论 | 第15-27页 |
第一节 板鹞风筝的历史探寻 | 第15-21页 |
一、风筝的启示来源——气流及飞鸟 | 第15-16页 |
二、风筝的工艺材料——木鹞变纸鸢 | 第16-19页 |
三、风筝的区域划分——南鹞与北鸢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认知 | 第21-24页 |
一、文化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22页 |
二、文化生态学的基本内涵 | 第22-23页 |
三、中国关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板鹞风筝研究的意义 | 第24-27页 |
一、文化视角的整体性 | 第24页 |
二、文化渗透的多元性 | 第24-25页 |
三、文化变迁的持续性 | 第25页 |
四、文化结构的层次性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板鹞风筝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艺术呈现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板鹞风筝的文化生态交错系统 | 第27-30页 |
一、南通的地理与自然环境 | 第27-28页 |
二、南通的经济与生产方式 | 第28页 |
三、南通的社会与制度组织 | 第28-29页 |
四、南通的文化与社会风气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板鹞风筝的文化特征 | 第30-33页 |
一、江海风情的滋养 | 第30-31页 |
二、淮风吴韵的渗透 | 第31-32页 |
三、海派风神的辐射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板鹞风筝的民间特色 | 第33-38页 |
一、民俗信仰的崇拜 | 第34页 |
二、民间文学的传颂 | 第34-35页 |
三、传统器乐的延伸 | 第35-36页 |
四、民间美术的传承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板鹞风筝的文化生态环境变迁 | 第38-45页 |
第一节 板鹞风筝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思想 | 第38-40页 |
一、用宜其人,制器尚用 | 第38-39页 |
二、物惟求新,美益求美 | 第39页 |
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板鹞风筝文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 第40-42页 |
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 第40-41页 |
二、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板鹞风筝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和表现 | 第42-45页 |
一、文化生态系统的外在因素 | 第42-44页 |
二、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因素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保护传承板鹞风筝的举措 | 第45-54页 |
第一节 板鹞风筝的文化生态位 | 第45-46页 |
一、板鹞风筝的文化生态位概念 | 第45页 |
二、文化生态位对板鹞风筝保护传承的意义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板鹞风筝的现代文化生态建设 | 第46-49页 |
一、保护板鹞风筝文化生态的本体系统 | 第46-47页 |
二、完善板鹞风筝文化生态的交错系统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板鹞风筝的文化附加值 | 第49-54页 |
一、创意衍生化 | 第49-50页 |
二、三维广告化 | 第50-51页 |
三、玩具娱乐化 | 第51-52页 |
四、艺术收藏化 | 第52页 |
五、发展产业化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