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组织建设论文--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论文

网络反腐的治理研究--基于2011-2015年典型案例的分析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导论第11-23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9页
        1.2.1 国外研究状况第12-15页
        1.2.2 国内研究状况第15-18页
        1.2.3 研究述评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第19-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目的第20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第20-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21页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1-23页
        1.5.1 可能的创新第21-22页
        1.5.2 不足之处第22-23页
第2章 网络反腐的基本理论分析第23-33页
    2.1 概念界定第23-24页
        2.1.1 腐败与反腐败第23-24页
        2.1.2 网络反腐第24页
    2.2 网络反腐的优势与功能第24-26页
        2.2.1 网络反腐的独特优势第24-25页
        2.2.2 网络反腐的功能定位第25-26页
    2.3 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第26-28页
        2.3.1 萌芽时期(2003年—2007年)第26-27页
        2.3.2 活跃时期(2008年—2010年)第27页
        2.3.3 深入时期(2011年至今)第27-28页
    2.4 网络反腐治理的必要性分析第28-29页
        2.4.1 规范网络反腐发展的内在要求第28-29页
        2.4.2 符合网络反腐发展的客观规律第29页
        2.4.3 顺应网络反腐发展的必然趋势第29页
    2.5 理论基础第29-33页
        2.5.1 公共领域理论第29-30页
        2.5.2 治理理论第30-33页
第3章 网络反腐的现实样态—基于2011-2015年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第33-45页
    3.1 样本选取说明第33页
    3.2 案例库的基本信息第33-37页
        3.2.1 时间上案例数量分布第33-34页
        3.2.2 地域上案例数量分布第34-36页
        3.2.3 机关中案例数量分布第36-37页
    3.3 现阶段网络反腐呈现的特征分析第37-45页
        3.3.1 揭发者身份多为普通网民,匿名多于实名第37-39页
        3.3.2 披露腐败信息的网络载体以主流社交平台为主第39-40页
        3.3.3 涉案人级别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第40-41页
        3.3.4 涉案人的腐败类型以生活作风问题为主第41-42页
        3.3.5 网络反腐案件的处理效果比较明显第42-45页
第4章 网络反腐的缺陷及其成因第45-55页
    4.1 网络反腐缺陷的表现形式第45-49页
        4.1.1 网络举报人易被打击报复第45-46页
        4.1.2 政府回应不当,降低政府公信力第46-47页
        4.1.3 网络信息繁杂难辨,易侵害他人权利第47-48页
        4.1.4 网民无序参与,影响和干扰司法工作第48-49页
    4.2 网络反腐存在缺陷的原因第49-55页
        4.2.1 技术层面:网络发展不平衡及其技术水平有限第49-50页
        4.2.2 主体层面: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及其结构失衡第50-51页
        4.2.3 法律层面:网络法律不健全及其存在“悖论”第51-52页
        4.2.4 制度层面: 网络反腐制度缺失及其运行机制不畅第52-55页
第5章 网络反腐的治理路径优化第55-67页
    5.1 国外网络反腐败的实践及其经验借鉴第55-59页
        5.1.1 新加坡的“电子政府行动计划”第55-56页
        5.1.2 韩国的“电子反腐败行动”第56-57页
        5.1.3 印度的“国家政务计划”第57-58页
        5.1.4 经验借鉴第58-59页
    5.2 网络反腐规范化的目标第59-61页
        5.2.1 趋于理性化: 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第60页
        5.2.2 趋于实名化: 明确权利责任界限第60-61页
        5.2.3 趋于互动化: 实现官民良性交互第61页
    5.3 完善与发展网络反腐的对策第61-67页
        5.3.1 优化网络举报平台,实现网络反腐的技术之治第62页
        5.3.2 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实现网络反腐的道德之治第62-63页
        5.3.3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网络反腐的良法之治第63-64页
        5.3.4 完善网络舆论机制,实现网络反腐的制度之治第64-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第71-79页
致谢第79-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省Z市地税系统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问题研究
下一篇:权力感和腐败倾向的关系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