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其他论文--生活论文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第14-15页
        1.2.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第15-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第21-35页
    2.1 生活垃圾转运相关技术第21-22页
    2.2 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第22-25页
        2.2.1 生活垃圾分选技术第22页
        2.2.2 生活垃圾压榨分类及资源利用技术第22页
        2.2.3 生活垃圾机械生物处理技术第22-25页
    2.3 堆肥技术第25-27页
        2.3.1 好氧堆肥技术第25页
        2.3.2 厌氧发酵技术第25-27页
    2.4 焚烧处理相关技术第27-30页
    2.5 填埋处置相关技术与产品第30-33页
    2.6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比较第33-34页
    2.7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价和指标体系构建第35-45页
    3.1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价体系第35-41页
        3.1.1 WPE评价体系第35-37页
        3.1.2 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第37-39页
        3.1.3 模糊数学评价体系第39-41页
    3.2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41-44页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第41-42页
        3.2.2 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第42-44页
    3.3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案例分析——北京市大兴区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筛选与评价第45-83页
    4.1 北京市大兴区生活垃圾可采用的处理模式分析第45-46页
    4.2 北京市大兴区生活垃圾处理模式WPE评价第46-53页
        4.2.1 资源化和减量化评价第46-48页
        4.2.2 收集方式第48-49页
        4.2.3 技术第49页
        4.2.4 环保对策第49-51页
        4.2.5 成本第51页
        4.2.6 资源物的利用第51-52页
        4.2.7 综合评估第52-53页
    4.3 北京市大兴区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生命周期评价第53-68页
        4.3.1 范围界定第53-54页
        4.3.2 功能单位第54页
        4.3.3 清单分析第54页
        4.3.4 全量填埋处理模式生命周期分析第54-59页
        4.3.5 全量焚烧+残渣填埋处理模式生命周期分析第59-62页
        4.3.6 堆肥处理技术生命周期分析第62-66页
        4.3.7 生命周期解释第66-68页
    4.4 北京市大兴区域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指标体系分析第68-72页
        4.4.1 环境指标隶属度分析第69-70页
        4.4.2 经济指标隶属度分析第70-71页
        4.4.3 技术指标隶属度分析第71-72页
        4.4.4 社会指标隶属度分析第72页
    4.5 四种指标构成评价矩阵第72-74页
        4.5.1 环境指标体系评价因子矩阵第73页
        4.5.2 经济指标体系评价因子矩阵第73页
        4.5.3 技术指标体系评价因子矩阵第73-74页
        4.5.4 社会指标体系评价因子矩阵第74页
    4.6 指标权重分析第74-76页
        4.6.1 准则层权重第74-75页
        4.6.2 环境单因素评判的权重第75页
        4.6.3 经济单因素评判的权重第75-76页
        4.6.4 技术单因素评判的权重第76页
        4.6.5 社会单因素评判的权重第76页
    4.7 一级评判第76-79页
        4.7.1 环境指标评判第76-77页
        4.7.2 经济指标评判第77页
        4.7.3 技术指标评判第77页
        4.7.4 社会指标评判第77页
        4.7.5 一级评判结果第77-79页
    4.8 一级评判结果第79页
    4.9 二级评判第79-80页
    4.10 小结第80-8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7页
    5.1 结论第83-84页
    5.2 创新点第84页
    5.3 展望第84-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93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93-95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CPSGA-BP神经网络的乡镇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