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绪论 | 第5-21页 |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价值 | 第5-7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回顾 | 第7-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唐人接受《左传》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 | 第21-63页 |
第一节 《左传》的流衍和性质 | 第21-32页 |
第二节 唐代皇室对《左传》的重视和传播 | 第32-35页 |
第三节 《左传》在唐代教育科举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5-46页 |
第四节 唐代学者对《左传》的精研 | 第46-54页 |
第五节 唐代散文家对《左传》的研习情况 | 第54-63页 |
第二章 《左传》与唐代散文家 | 第63-107页 |
第一节 萧颍士、李华、独孤及等人对《左传》的批评和接受 | 第63-71页 |
第二节 韩愈对《左传》的批评和接受 | 第71-82页 |
第三节 柳宗元对《左传》的批评和接受 | 第82-95页 |
第四节 唐代散文家对《左传》人物、语言的运用 | 第95-107页 |
第三章 《左传》思想与唐代散文 | 第107-133页 |
第一节 史家作传意识在散文中的体现 | 第107-113页 |
第二节 秉笔直书精神在散文中的浸润 | 第113-120页 |
第三节 重民思想在散文中的阐扬 | 第120-125页 |
第四节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在散文中的表达 | 第125-133页 |
第四章 《左传》与唐代叙事文体 | 第133-169页 |
第一节 《左传》与唐代传记体散文 | 第134-146页 |
第二节 《左传》与唐代箴文体散文 | 第146-152页 |
第三节 《左传》与唐代哀祭体散文 | 第152-159页 |
第五节《左传》与唐代其他体散文 | 第159-169页 |
结语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