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小麦穗形态发育模式及变异类型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玉米ramosa 基因通路研究 | 第14-15页 |
·小麦基因克隆研究 | 第15-17页 |
·同源克隆 | 第15-16页 |
·图位克隆 | 第16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 | 第16页 |
·mRNA 差异显示 | 第16-17页 |
·原位杂交技术研究 | 第17页 |
·RNA 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RNA 原位杂交在植物基因表达中的应用 | 第17页 |
·RNA 原位杂交操作注意事项 | 第17页 |
·转基因沉默技术研究 | 第17-19页 |
·小麦转基因的方法 | 第18-19页 |
·RNA 干涉 | 第19页 |
·小麦转基因的影响因素 | 第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小麦分33 及中国春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 第21-27页 |
·材料 | 第21页 |
·供试小麦品种 | 第21页 |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21页 |
·仪器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大田观察 | 第21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大田观察 | 第22-23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3-25页 |
·小麦穗分枝模式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小麦ra3 基因的同源克隆 | 第27-33页 |
·材料 | 第27页 |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宿主菌、克隆载体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7页 |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28页 |
·RNA 的提取和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27-28页 |
·小麦ra3 基因克隆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小麦ra3 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28-31页 |
·小麦RA3 的进化分析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小麦ra3 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33-39页 |
·材料 | 第33-35页 |
·目标基因 | 第33页 |
·宿主菌、表达载体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35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35页 |
·重组子的诱导表达 | 第35-36页 |
·表达产物的可溶性分析及亲和纯化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36页 |
·SDS-PAGE 分析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ramosa 基因的原位杂交分析 | 第39-45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供试小麦 | 第39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9页 |
·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组织切片的制备 | 第40-41页 |
·RNA 探针合成 | 第41-42页 |
·预杂交 | 第42页 |
·杂交 | 第42-43页 |
·杂交后洗涤 | 第43页 |
·染色检测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转录产物电泳检测 | 第43页 |
·探针的半定量检测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小麦ramosa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51页 |
·材料 | 第45页 |
·目标基因 | 第45页 |
·宿主菌与载体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RNAi 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45-47页 |
·RNAi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中间载体pKAN-ra2 及pKAN-ra3 的构建 | 第47-48页 |
·表达载体pAHC-ra2 及pAHC-ra3 的构建 | 第48-49页 |
·表达载体pBI-Ubi-ra2 及pBI-Ubi-ra3 的构建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 | 第5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