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氮掺杂层次多孔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第10-16页
        1.2.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第10-12页
        1.2.2 超级电容器能量储存机理第12-14页
        1.2.3 超级电容器的优点第14页
        1.2.4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与发展第14-16页
    1.3 炭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第16-19页
        1.3.1 活性炭第16-17页
        1.3.2 活性碳纤维第17页
        1.3.3 模板碳第17-18页
        1.3.4 碳纳米管第18-19页
    1.4 电解液第19-20页
        1.4.1 水系电解液第19页
        1.4.2 有机电解液第19-20页
        1.4.3 离子液体第20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1.5.1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实验仪器药品及测试方法第22-29页
    2.1 主要试机和仪器第22-23页
        2.1.1 实验材料第22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22-23页
    2.2 电极的制备和超级电容器的组装第23页
    2.3 超级电容器物理性能的表征第23-26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3-24页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4页
        2.3.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第24页
        2.3.4 X-射线衍射分析第24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24-25页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25页
        2.3.7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第25-26页
    2.4 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6-29页
        2.4.1 循环伏安测试第26-27页
        2.4.2 交流阻抗测试第27页
        2.4.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27-28页
        2.4.4 循环寿命测试第28-29页
第3章 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9-39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的制备第29-30页
    3.3 氮掺杂多孔炭纳米材料的物理表征结果分析第30-34页
        3.3.1 形貌分析第30-32页
        3.3.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第32-33页
        3.3.3 红外及元素分析第33-34页
    3.4 氮掺杂多孔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分析第34-38页
        3.4.1 循环伏安测试第34-36页
        3.4.2 交流阻抗测试第36页
        3.4.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36-37页
        3.4.4 循环寿命测试第37-38页
    3.5 本章小节第38-39页
第4章 层次多孔氮掺杂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9-51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炭材料的制备第39-40页
        4.2.1 制备层次多孔氮掺杂炭材料第39-40页
        4.2.2 制备层次多孔氮掺杂活性炭第40页
    4.3 层次多孔氮掺杂活性炭材料的物理表征结果分析第40-45页
        4.3.1 形貌分析第40-41页
        4.3.2 XRD和XPS分析第41-43页
        4.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第43-45页
    4.4 层次多孔氮掺杂活性炭材料的电化学分析第45-49页
        4.4.1 循环伏安测试第45-46页
        4.4.2 交流阻抗测试第46-47页
        4.4.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47-49页
        4.4.4 循环寿命测试第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CNFA4炭材料超级电容器在不同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1-58页
    5.1 引言第51页
    5.2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1-57页
        5.2.1 循环伏安测试第51-54页
        5.2.2 交流阻抗测试第54-55页
        5.2.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55-56页
        5.2.4 循环寿命测试第56-57页
    5.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6.1 结论第58-59页
    6.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历第68-69页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于甲醇制丙烯反应ZSM-5分子筛的构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同时快速鉴别中国药典收载的三种麻黄药材的近红外光谱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