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辽东栎、油松、柴松群落生长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种群生态学研究 | 第12-15页 |
·种群结构 | 第13-14页 |
·种群空间格局 | 第14-15页 |
·群落生态学研究 | 第15-17页 |
·群落组成与结构研究 | 第16-17页 |
·植物多样性研究 | 第17页 |
·辽东栎林概况 | 第17-18页 |
·油松林概况 | 第18-19页 |
·柴松林概况 | 第19-21页 |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6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标准地设置 | 第22页 |
·标准地调查 | 第22-23页 |
·群落调查 | 第22页 |
·枯落物调查 | 第22-23页 |
·土壤调查 | 第23页 |
·幼苗、幼树调查 | 第23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3-25页 |
·林分平均直径 | 第23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23-24页 |
·种群空间格局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三章辽东栎、油松、柴松的林学特性 | 第26-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基本形态学特性 | 第26页 |
·基本生态学特性 | 第26-27页 |
·分布区特点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辽东栎、油松、柴松的种群特征 | 第29-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年龄结构 | 第29-34页 |
·直径结构 | 第34-35页 |
·树高和胸径的关系分析 | 第35-38页 |
·种群空间结构特征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辽东栎、油松、柴松的群落特征 | 第42-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群落的基本结构特征 | 第42-43页 |
·植物多样性特征 | 第43-45页 |
·群落幼苗更新 | 第45-46页 |
·水文效应的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页 |
·子午岭林区管理的建议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