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溶剂脱沥青技术概述 | 第8-10页 |
1.3 脱油沥青应用概况 | 第10-14页 |
1.3.1 脱油沥青在道路沥青调和方面的应用 | 第10-11页 |
1.3.2 脱油沥青的气化 | 第11页 |
1.3.3 脱油沥青在硬质道路沥青的应用 | 第11页 |
1.3.4 脱油沥青在活性炭制备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5 脱油沥青在铸型粘结剂的应用 | 第12页 |
1.3.6 脱油沥青磺化在钻井液添加剂的研究和应用 | 第12页 |
1.3.7 脱油沥青在高分子材料添加剂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8 炼焦工业粘结材料 | 第13页 |
1.3.9 农林业土壤改良剂 | 第13页 |
1.3.10 脱油沥青造粒技术进展 | 第13-14页 |
1.4 道路石油沥青 | 第14-15页 |
1.4.1 石油沥青的组成和结构 | 第14-15页 |
1.4.2 道路石油沥青的性质和指标 | 第15页 |
1.5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第15-16页 |
1.6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溶剂脱沥青实验 | 第18-24页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 第18-19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9-22页 |
2.2.1 装置构成 | 第19-21页 |
2.2.2 装置技术指标 | 第21页 |
2.2.3 实验装置操作方法 | 第21-22页 |
2.3 溶剂脱沥青实验结果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脱油沥青调和道路沥青 | 第24-58页 |
3.1 实验原料、实验仪器及测定方法 | 第24-27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24-2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3.1.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27页 |
3.2 调和方式的确定 | 第27-33页 |
3.2.1 实验方案 | 第28-29页 |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3.2.3 选定调和方式 | 第33页 |
3.3 调和沥青的软化点 | 第33-39页 |
3.3.1 软化点和脱油沥青加入比例的关系 | 第34-35页 |
3.3.2 调和沥青软化点规律的验证 | 第35-37页 |
3.3.3 调和沥青软化点的线性估算法 | 第37-39页 |
3.4 调和沥青针入度 | 第39-49页 |
3.4.1 脱油沥青加入比例和针入度的关系 | 第39-40页 |
3.4.2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第40-42页 |
3.4.3 调和沥青针入度的等价估算法 | 第42-43页 |
3.4.4 调和沥青针入度的等价估算法的验证实验 | 第43-47页 |
3.4.5 针入度的线性估算法 | 第47-49页 |
3.5 调和沥青产品性质 | 第49-53页 |
3.5.1 焦化重蜡油作软组分调和沥青产品性质 | 第49-50页 |
3.5.2 催化裂化拔头油浆作软组分调和沥青产品性质 | 第50页 |
3.5.3 减压渣油作软组分调和沥青产品性质 | 第50-53页 |
3.6 高软化点脱油沥青调和道路沥青的研究 | 第53-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神经网络在预测调和沥青延度的应用 | 第58-63页 |
4.1 实验原料 | 第58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58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A 交通部石油沥青标准 | 第68-70页 |
附录B 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国家标准 | 第70-71页 |
附录C 针入度等价估算实例 | 第71-72页 |
附录D BP神经网络的MATLAB程序 | 第72-73页 |
附录E BP神经网络预测的输出值和误差 | 第73-75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和专利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